四面環海的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豐收漁獲可食用,而養殖業,可謂幕後重要推手。養殖業不僅是從生產到消費的一連串密切關係,更包括了「人群活動」和「地理條件」的緊密結合;它是產業與技術,也是人類生活的累積,更是一種與深層文化連結意涵的產業。
二戰後,台灣各地百廢待興、民生物資缺乏,此時正值吳郭魚引進,進而成為國人補充蛋白質最大的來源。經過不斷的改良後,如今吳郭魚不僅是宴會上的「台灣鯛」生魚片,以魚鱗加工製成「膠原胜肽」更是女性市場的搶手貨;種種優勢都讓這尋常百姓餐桌上的魚種一躍成為台灣的出口競爭品。除了淡水吳郭魚之外,另一讓台灣人驕傲且喜愛的海水養殖魚種,就非石斑魚莫屬。相較於其他海水養殖魚類,石斑魚更具效益與優良特質,接下來就讓我們逐步探討,是什麼樣的秘訣與生長特質,使得石斑魚養殖成為台灣新一代的海水魚產業型態。
祕訣一、運銷調控 冷鏈技術應用
冷凍保存與技術管理並非一項偉大的創新技術,但卻是行銷漁獲產品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流程;其中,遠洋漁業因應環境與時效,是最早引進此類技術提高產品價值的先驅者,例如需要保持鮮度的超低溫生魚片(鮪魚、旗魚等),就是代表的漁貨。
在早期,考量香港饕客習慣以及國內偏好活魚觀念之故,使得石斑魚長期皆是以活體方式配送國內外各大市場與通路;但活魚策略也並非市場上的獨佔者,只要各國生產者共同加入供應行列時,此種方式就可能會造成產業急遽下跌的危機主因。
為推動台灣養殖業進步,漁業主管單位近年大力推廣了冷凍石斑魚產品,這也是目前最為直接且重要的行銷方式;然而,除主管機關的宣導推銷外,尚需逐步改變台灣消費族群「活魚活蝦,現撈新鮮」的傳統觀念,方可達成更加有力的生技效益。在國際的銷售上,亦須倚靠政府單位協助民間積極參與商會、商展、博覽會等宣傳活動,使得世界各國走入台灣、認識在地最優質的石斑魚養殖技術,才能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
由上述內容可知,冷鏈技術是一項對於行銷、運籌、管控的多方整合目標,只要對此技術有所掌控必能立下基礎,再者,透過推廣改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並鼓勵民間投資設立冷凍加工廠,便能調節台灣各項水產養殖產銷不足的現象,對外亦能增加出口競爭與銷售水平。
祕訣二、環境大數據 微生物製劑
周遭環境惡化、致病菌抗藥性、氣候變化等問題,都很有可能造成養殖死亡率提升。因此,環境藥物的使用成為重大課題,而微生物製劑,也間接成為了追求安全水產養殖業者必備的重要生存工具。
雖說,使用微生物製劑應用改善水質的起源很早,但在業界現場實際操作的效果卻是相當不穩定,當我們在探討有效的應用管理技術時,應注意是將微生物製劑投入養殖池,發揮養殖環境的調節,方可建立起有所助益的效能。關於微生物藥劑方面的缺失,我們常見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 產品規格參差不齊,無標準規格資材、不易訂定標準作業程序。
- 微生物製劑單有生產品項,並無搭配專規的層次應用技術。
針對台肥生產之「活力漁寶1號」以及「養殖漁業用活力三號」的技術研發過程中,不僅有田間觀察成功經驗,也同步確立專屬養殖環境的大數據資料庫,並制定相關應用技術的具體指標,建立一套微生物製劑的配套應用技術。除了對於養殖技術具有升級作用外,這套資料庫系統在推廣過程中,對於水質變化的預測,以及使用後的成效評估皆有相當良好的效果展現。
一套養殖環境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實屬不易,需要諸多人才的長時間投入與不斷鑽研、修正及分析,但是只要建立起這套基礎資料庫後,將更有助於現有養殖管理系統建置、現有微生物製劑推廣,以及未來新微生物製劑的開發與量產。然更加重要的是,必須使這套安全養殖作業系統,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能具有豐富且靈活的邏輯系統以應變未來環境的改變,進而維持養殖漁業安全生產的穩定性。 蘇有甲先生以「活力漁寶1號」養殖的石斑魚,以「飛揚水產」的名義參加2016年全國優質石斑魚競賽,受獎人為飛揚水產負責人張家昇先生。
祕訣三、創新加值 新生態養殖模式
生態養殖方法,總是能夠讓人聯想到生物多樣性高、低密度的生產量及營造高品質產品的印象。然而,以筆者於民國100年曾執行「養殖漁業用活力三號」應用於永安石斑魚養殖試驗為例,每分地一萬尾條件下,每尾成本僅須增加1.5元,就能達成安全生產的產品規格,也降低養殖的風險。而之後在永安高密度一分地一萬尾鱸魚的試驗中,每一尾成本增加0.7元,並減少水質改良劑使用成本等案例則完全顛覆了過去的想法。
台灣石斑魚養殖業者,大多是採用較為陌生的「生態養殖工法」。例如:高雄永安採用混養虱目魚或燕魚吃掉水車上的絲藻與表層泡沫之方式;也有是混養白蝦、草蝦來吃掉多餘的飼料、糞便以利於減少寄生蟲危害,進而達到減少用藥之效果。除了上述生態工法外,若是再輔以微生物製劑使用,養殖密度將可望再提升,而池中混養的草蝦也能為業者帶來「間捕」的額外收益;此項做法也在「2016年全國優質石斑魚競賽」獲獎的高雄市永安區飛洋水產公司得到最佳驗證。
蘇有甲先生石斑魚養殖池混養的草蝦。
關於生態養殖的收益,除可讓肥美、健康石斑魚獲得肯定外,混入的草蝦也有豐厚的效益,負責養殖的蘇有甲先生即是使用台肥生產之「活力漁寶1 號」,進而使得一池石斑與混養蝦類大概增加二十多萬的收入。如此積極推廣生態養殖方法,目的就是希望想讓消費者瞭解「生態養殖與合理商業量產技術並不相違背」,又能提升整體養殖的效益與競爭力。
總論而言,未來若是台灣的養殖業要持續保有國際競爭力,合理養殖密度、安全、高品質產品以及穩定產量皆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然維持高品質、高產值的背後,即是需要良好的微生物製劑應用配套技術輔以支持。
打造養殖新規格 以午仔魚、龍膽石斑為例
午仔魚不受時間條件限制的收穫規格是牠勝過其他魚種的一大優勢。
若要討論石斑魚或是其他養殖產業的未來發展,我們就得先從「規格」下手。目前,台灣的養殖環境條件實難與量產型國家比較,並需先設想:「不跟量產型競爭者,生產同規格產品」(如中國500∼600g量產青斑、龍虎斑),如此才不至於落入市場壓迫的困境。若想在養殖產業上力求突破,未來台灣市場就必須滿足「一魚多規格」或是「全規格」的種類,在此我們即舉例以「龍膽石斑魚」和「午仔魚」為說明。
首先,我們以午仔魚為例,其特殊收穫規格正是牠與其他水產養殖魚類迥異之處。依市場定規而言,午仔魚收獲斤數大多從3兩、5兩、8兩到1台斤分布;在運銷方面,除採用冷凍出口,也有一定比例的內銷市場,如此多規格的收獲不僅可平均分散風險,亦不會產生低價拋售的現象。此外,午仔魚還有一特質,其在冷凍後,肉質及口感仍比其他魚類來的扎實與完整,並不會有冷凍過久而導致肉質變異的狀況,這也使得午仔魚成為具有調節產量能力的魚種,進而使其養殖技術得以繼續深化、研發。
再者,我們提及龍膽石斑魚,為何總是較一般石斑魚來的優良與昂貴?這是因為龍膽石斑的特殊肉質具有難以被取代性的優勢。若要養殖到20∼30台斤,至少需花費3年時間,而這3年間的水池環境與水產技術控制,是許多慣於量產的養殖業者較難達成的門檻。況且,龍膽石斑是市面上相當特別的全規格大型魚種,其不像青斑、龍虎斑等,具有特定的市售規格,太小或太大都會被壓低價格;故此,遇及市場價格偏低時將能夠延後出貨,若額外搭配冷凍加工,還具有調節產量出口之效果。
具有調節產量能力的午仔魚很受市場歡迎。
永續經營 養殖業新時代
身為四面環海的國家,台灣除遠洋、近海漁獲量豐富外,石斑魚養殖漁業亦是蓬勃發展,但也相對容易受到國外強力的競爭,這讓我們必須學習省思,該如何扎實穩健的邁向下一步?就以如今便利的資訊而言,養殖技術交流或是繁養殖資料查詢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而養殖技術與水產採購隨著市場的自由化趨勢,遍布全球,而工法也日益漸新,在技術上我們不需急於改變、創造,也不需追究為何總被對手迎頭趕上,惟須時時刻刻警惕自身的方法是否正確。
養殖業,時以自然氣候或生態為輔助,簡單來說就如同一個與人文、生活環境有關的產業。經過多年的累積,使得台灣在養殖產業的有利條件日益增加,一如養殖環境維護、技術的提升,又或是養殖魚種規格與品質選別等皆是舉世聞名。而在種種的優良條件下的產業,更需懂得永續經營,不羨慕旁人所擁有的珍貴資源,並適時參考、學習競爭者的快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