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食農社會學 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

2017-04-01
2879
「期待有一天我們都能體認到餐桌上的米飯,從來不只是米粒而已,米是氣候是土地是水流,是歷史與技藝,科學與經濟、文化與風格,更是自然生態變遷中最日常、最直接的靈魂,米就是生命,是人們與地球萬物的聯繫。」
(圖/開學文化提供)
 食農,接續在食安議題之後另一個讓許多人重視的議題。從食物的內容一直到內涵,我們開始追根溯源,在餐桌上的這些食物,究竟從何而來?而它們的背後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文化與用心?

已進入世界經貿圈的我們要如何突破工業化農作與食物生產系統所造成的種種人為傷害呢?農藥使用、土地與水資源損耗、過度加工與精緻化食物等,讓你我存在一個無法再安心飲食、生活的環境之中。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像是跨國大型食品企業,如嘉吉、雀巢與孟山都等,幾乎全面性地掌握大眾的飲食,從食物的生產、加工、通路、銷售,一直到我們的口,我們因而無形中被這些便宜又便利的食品控制。失去了對真食物的判斷與堅持。在這樣便宜行事的飲食心態下,我們助長這些不正常飲食、廉價加工食品的成長,要改變這樣的情況,就要喚起眾人對於自己吃下了什麼的自覺。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影視、書籍作品以此為主題,再加上台灣與其他國家紛紛爆出的可怕加工品新聞,也讓許多人更加深深體悟到要吃真食物、認識產地與農人們的用心計較。
因此,在《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一書中,透過集結了14篇日本食農專家的專論文章,與你我共同關心並反思,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消費者與生產者對於環境、生態的不當掠奪,不僅造成農村和都市之間的城鄉差距愈來愈大,更造成讓人恐慌的食安危機、糧食問題,更甚至是關於「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身而為人的道德、價值觀念的問題。飲食,是你我日常中最為普通的一個片段,但這一個小小的進食動作不僅影響你的健康、你的思維,更是一個龐大的行動系統,透過借鏡來自各地不同的案例、觀察分析與實作建議,我們從餐桌料理走進農村田地,感受滿滿的生命能量,進而從消費者進化成為真正的地球公民。
《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
●作者:桝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編著
●譯者:蕭志強、鍾怡婷、林朝成、王偉綱
●定價:360元
●出版者:開學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