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潔 圖/李復盛
四季分明的台灣,有著豐厚的農業資源,將節氣和地方恣意排列組合,就能拼湊出當令的新鮮品項。秋天,紅龍果和三灣梨的成熟時節,走訪它們的故鄉苗栗,看見竹南鎮與三灣鄉農會活絡地方、為農業灑下生命種子的美麗。
秋意襲來,酷熱逼人的秋老虎,最適合大啖沁涼止渴的紅龍果,紅肉香甜、白肉爽口;此刻若捎來涼意,來上一顆潤肺多滋的水梨,實在對味。
提到這兩項水果,就不可不提苗栗縣竹南鎮與三灣鄉。座落在苗栗北端的兩個小鎮,孕育出了極富盛名的竹南紅龍果和三灣高接梨。除了天候與環境的搭配得宜,農會的幕後助力更是一大功臣。
農會將地方和農業整合,對土地的用心與台肥公司不謀而合。除了販售台肥肥料,農會也常與台肥合作辦理合理化施肥講座,輔導農友朝向更友善的耕作方式。當農業在時代變遷中飽受衝擊,農會也經歷多次革新與蛻變,為農產品的計畫、生產、運銷和管理找尋新出路;秉持著深入地方的初衷,辦理各項推廣活動,讓農民獲得新知,也讓一般民眾更貼近農業。
第1站:竹南鎮農會 不畏海風的堅韌紅龍果
竹南,苗栗西北部的濱海小鎮,僅7∼10公頃的耕種土地,滋長出了極富盛名的竹南紅龍果。「我們竹南紅龍果是小而美。」竹南鎮農會總幹事蔡信芬開口便道出了核心,產量雖然不豐,但顆顆果實肥美,甜度破表。有趣的是,一般水果重鎮都落在山區,而竹南鎮面臨土地小、海風大的劣勢,常理來講極不適合耕種。但紅龍果屬仙人掌科,一反水果嬌貴的特性,堅挺的植栽可以抵抗海風,加上花期又長,產季可以從5、6月到11月。環境和作物一拍即合,竹南紅龍果就此誕生。

竹南鎮的栽種面積僅7∼10公頃,孕育出小而美的紅龍果田。

吳代琴種植紅龍果已20年,熱衷鑽研新品種的培育。
為推廣紅龍果,竹南鎮農會每年舉辦「竹南鎮農會蔬果果品評鑑」,今年的活動在7月15日盛大落幕,現場除了紅龍果果品評鑑,還設有農夫市集、三色湯圓及米麵條等DIY活動。「我們還用了紅龍果做粽子、雪花糕和蝦球。」蔡信芬興奮地拿出手機和記者分享活動照片,很難想像紅龍果竟有如此多元的應用。
而苗栗唯一以紅龍果為主的「果樹產銷班」也在農會的輔導下成立,以生產優質安全蔬果為目標。蔡信芬親自帶記者走訪產銷班班員吳代琴的「七彩紅龍果園」,園區採「無毒自然農法」,養雞吃蟲、養鴨吃草,整個果園宛若一個小小生態系。
吳代琴種植紅龍果已20年,原本從事美髮業,因為接觸到太多化學藥劑,加上從小就很喜歡園藝,所以轉行務農。當年台灣的紅龍果從東南亞進口,果肉僅有白肉,且帶有腥味;但吳代琴發現,紅龍果不如一般水果嬌貴,且產期長達8個月,於是她立刻把握商機,一頭栽進紅龍果的世界。
一般大眾認知到的紅龍果僅有紅白之分,但在吳代琴手下可不是這麼一回事。光是同一種果肉顏色,味道就有偏甜、偏酸、偏淡等多種差別,甚至還可以種出「檸檬口味的紅龍果」。吳代琴熱衷研究紅龍果配種,她研發的「三色龍」品種已申請專利,果肉顏色會隨溫度改變,夏天是白肉,秋天是外紅內白,冬天則會變成粉紅色。
「農民看天吃飯,但也有人定勝天的技巧。」吳代琴說,即將熟成的作物最怕遇到暴雨,為此,她用塑膠杯套住紅龍果花,就像花的防護罩一樣,即使突降大雨仍毫髮無傷。「因為紅龍果花的外型偏長,且十分堅硬,才可以這樣做。」

竹南鎮農會利用天然的紅龍果萃取物製成凍膜和護唇膏,精緻包裝可見用心。
多元加工品增添農產商機
現今農民遇到最大的問題多半落在銷售端,竹南鎮農會也以「1斤80元」的保證價格和產銷班收購,並研發多項紅龍果加工產品,為次級品找到出路。利用天然的紅龍果萃取物製成的「凍膜」和「護唇膏」是目前的力推商品,不僅主打健康保養,精緻可愛的包裝也顯現用心。蔡信芬也正籌畫製作紅龍果「泡泡冰」,並已在今年的紅龍果果品評鑑會上試吃,綿密口感獲得一致好評。「目前仍在研發中,並尋求合理售價。」
今年3月甫上任總幹事的蔡信芬是竹南在地人,在農會更是待滿25年以上,過去多半從事金融業務,面對不熟悉的農業,她樂意捲起袖子從頭學起。
前陣子農會與海口國小合辦「農村青少年農業教育及社區服務計畫」,是蔡信芬上任以來參與的第一個活動。為期100天的活動,由行政院農委會輔導,讓小朋友實際下田、插秧、收割,最後變成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實際從產地到餐桌體驗一遭。「不是小朋友下去種田就好,我也要跟著下去。」她笑著指著手機裡的照片,眼看她頭戴斗笠、身穿雨鞋,和小朋友有說有笑,親和力十足。
「希望未來可以做一個在地農夫市集,農民生產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拿來農會集市,大家一起推廣出去。」蔡信芬描繪的農會未來是在地的、永續經營的。
艷紅如花的紅龍果,堅挺外皮包裹著柔軟果肉,它們是竹南鎮的甜美商機,也像極了這個濱海小鎮的堅韌精神,將在農會、農民的齊心下結出更甘美的果實。

張金源細心採收果實,巨大的雙手在三灣梨下都顯得嬌小。
第2站:三灣鄉農會 中港溪與高接技術的甜美獻禮
故事得從中港溪講起,蜿蜒溪道流經苗栗北部形成三個「大灣」,沖積而成的土地便是現在的「三灣鄉」。市面上名譽甚廣的三灣梨,細膩清甜的秘密,就藏在裡頭。
「民國59年,那時候水梨是『粗梨仔』,肉質比較粗、顏色比較重。民國79年農友曾興成研發高接的方式,才變成我們現在的高經濟水果。」談起三灣梨,三灣鄉農會總幹事賴元鳳早已熟捻,年代與人名如數家珍。
所謂三灣高接梨,便是將日本進口的豐水梨、幸水梨、新興梨等品種的花苞,接在台灣本土的橫山梨樹枝上,使原本生長在溫帶的果品也能在副熱帶成長。也因為嫁接技術的研發,讓水梨「平地化」及「普及化」,過去是老人及病人食用的高級水果,在一般市面上均已普遍可見。
然而水梨百百種,三灣梨的名聲卻是其他果品無法企及的。問賴元鳳三灣梨好吃的原因,他說中港溪富含鈣質,滲透在土壤裡,讓生長出來的水梨特別不一樣。
百聞不如一見,親自走訪三灣梨果農張金源的果園,只見三灣梨外形圓潤、色澤亮麗,口感細緻且水分豐甜。為了方便摘果,一整片梨樹攀附在鐵架上,果實外頭包覆著各種顏色的紙袋,以利區分不同品種。隨手剪下剛成熟的水梨,偌大的外觀和沉甸甸的手感成正比,農友厚實的手掌都顯得嬌小。
「挑梨子第一個就是看外觀。」三灣鄉農會推廣部主任鍾金光指著三灣梨解說,要先看外觀有無蟲害及外傷,再來就要檢查果形是否端正,「還要看水梨底部是不是有展開,屁股較圓就代表有充分授粉。」而表皮的光澤越亮、顏色越鮮豔,就代表果實的成熟度越高。
優質形象帶動地方繁榮
正因為三灣梨極具盛名,坊間不乏打著其名號魚目混珠,三灣鄉農會特別推出產銷班認證牌,「你第幾班、單位名字都有寫上去,有這個牌子,才是我們認證的三灣梨。」賴元鳳補充,產銷班的班員都遵照農會的規定耕作,每年都是無農藥檢出,並通過吉園圃認證。
除了輔導產銷班,三灣鄉農會在農事推廣上也不遺餘力。針對同一個作物,平均每個月就會舉辦一場講習,教導農友施肥、用藥等方面的新知。鍾金光笑說,「我們的講習會盡量避免辦在農會,要把農民帶到他們不熟悉的地方,這樣上課會比較認真。」
而三灣鄉農會也積極結合觀光旅遊,推行「三灣梨果樹認養計畫」,認養者可以體驗嫁接、生長、施肥、管理的各個過程,呼應現在正夯的「食農教育」。另一方面也改變了農友先投入成本再出售產品的經濟模式,「認養者需要預付訂金,對農民來說,產品還沒生產出來就先賣掉了。」鍾金光解釋。
然而要辦觀光果園可非易事,首先交通必須便捷,園區的人手要多、產品還要有賣點。更重要的是,農民的觀念要比較開放,「消費者來體驗不可能自己進去做就好,一定需要解說。」有鑑於此,三灣鄉農會特地為農友開辦為期兩年的解說訓練,鼓勵農民多去面對消費者,並為其解決問題。
「我常常跟農民講,銷售是團體戰,不是個人戰。一定要三灣這個區塊大家都好,才能創造出成效。」鍾金光說,農會每年舉辦這麼多場講習,就是要塑造三灣的好品牌,形象做起來後,才有人願意來到三灣認養果樹。農會也積極與其他社區合作,安排果樹認養者在逛完園區後到其他景點遊玩。
從中港溪的天然獻禮、農民前輩的高接技術,到三灣鄉農會的各項輔導;三灣梨,顧名思義就是地方和果品相輔相成,圓潤豐甜的滋味,是在地人最熟悉的情感,是在地農民最甜蜜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