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這個再平常不過的行為與詞彙,其蘊藏的定義和特性,其實大不簡單。綜觀中西方哲人論述,開啟一場思考本質的思辨歷程。
如果人類是經過物競天擇演化成為理性(Rationality)的動物,並透過思考(Thought; Thinking)發展創新能力 (Creativity)進行創新(Innovation)與知識之實踐與應用,使人類活動與能力大大地超越地球上其它物種,那思考就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我們可由近代各方面之變化知道人與人的競爭、行業間公司的競爭,以及民族與民族和國與國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思考、技術、知識、創新、倫理、思想、文明之間的引動關係引人深思。多年來不斷思考這個概念與聯動,希望能增進相關聯動的認知。
彼得.聖吉在其《修練的軌跡》一書指出了優越的組織不可執守固有,必須有開放的思維、心胸與志意(Open Mind、 Open Heart、Open Will),才有能力認知新的可能,來面對複雜之環境及困境,進而採取行動,推動變革,開發無限潛能塑造未來。1企業因應環境之變動必須持續推動變革,變革首先需要有想法,並思考此想法之完整性、合理性、可行性與人性,以面對環境變遷並提出創新的產品及經營模式,這已是持續發展所必須擁有的能力。那思考是個什麼概念(Concept; Notion)?什麼是思考這個概念的內涵 (intension)及外延(extension)呢?
沉思者是法國雕塑家羅丹的著名作品之一。 思考
由人類的活動來看,其累積形成了人的歷史,亦提供人類思考的動機與經驗基礎。歷史學者吳光明教授在其《歷史與思考》一書指出:「歷史充滿了思考的因子,思考也有著歷史的內涵,缺乏思考的歷史只是偶發事件的堆積。思考也只有浸淫在傳統之中才能進行。」也就是說,思考是源於歷史傳統之中所發展出來的首尾相連的活動,和所謂的片段想法(idea; mind)不同。
Dr. Baum以人工智慧與生物學理論,提出想法(Thinking)是執行基因解碼之一種進化程式,而思考(Thought)則是基本小型結構計算程式統合的開發與利用,如同電腦程式處理大量資料並進行假設性預測的觀點。我們知道計算程式的計算與判斷必須有原始之起始值、前置假設、應變函數,亦必須與其所擁有之程式模組進行線性或非線性組合,配合電腦作業能力,方能使輸入得到有意義的回饋特徵值,達成輸入與啟動程式之動機(intention)所要得到的目的。前置假設限制了程式展開的起點,但特徵值的收斂卻基於啟始與持續輸入的條件與數值、模組矩陣演算、與操作系統作業最佳化回饋的能力。
這兩種不同說法對思考的內涵所作的說明,讓我合併出思考這個概念為基於傳統、起始條件、動機及能力所組合構成的人類心智活動。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時代,基於傳統、文化、人性與宗教因子的思考,對人類未來會不會愈發重要?人類難道只不過是碳氫化合物組合之「具高端思考能力生物體(機器)」嗎?接下來持續探討思考有些什麼特性。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連接性 (Connection)
古希臘對很多概念的論證與東方有很多相似地方,藉東、西方先哲對「教」、「學」及「知」這三個概念的說法,讓我們探討思考中一項重要特性——連接性 (connection)。蘇格拉底在《泰阿泰德篇對話》中提出:「當他把知識交出去的時候,我們稱之為『教』,而當別人從他那裡得到知識時,我們稱之為『學』,當他把知識關在他的鳥籠中,在此意義上擁有它們時,我們稱之為『知道』。」4蘇格拉底透過思考之演繹將「知識」與「教」、「學」、「知道」這三個概念進行連結性思考。
《論語》及《孟子》也有極為相似的「教」、「學」連接性思考對話。在《論語.季氏篇》中,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將「知」與學習能力進行連結並勉勵弟子學習。在《論語.為政篇》孔子提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將學習與創新進行連接,並指出新知識、新學問往往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孟子.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將學習、知道與了解之精神與意志狀態進行連接,知識學習上要有自覺心得,才能有所收穫,才能得心應手掌握知識。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篇:「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將「生命恆常」與「知」及「人性」、「政治領導」、「永恆」進行思考連結。
孔子是中國儒家思想代表。 合併性 (Consolidation; Integration; Compounding)
思考之另一特性為合併性(Consoli-dation),《論語.為政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將學習及思考兩種概念進行合併整合。明代大儒王守仁《傳習錄》更將知與行整合一起,「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李明輝在討論西方康德與王陽明知行合一時亦提出:「一切無意識、無原則、盲目的行動都不屬於『實踐』,而『理論』則可以由作為原則的實踐提取出來。」也就是說,理論如無實踐只是空談而已。中國大陸在歷經文化大革命等激進的社會運動後,南京大學胡福明提出了「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要敢於去觸及,敢於去弄清是非。科學無禁區。
凡有超越於實踐並自奉為絕對的『禁區』的地方,就沒有科學」引發了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一思維改變了對生產與供給的認知態度,遂將中國大陸生產力快速釋放至今。簡單來說,中國大陸的思維就是知道對的就去做。這豈不就是王陽明「知行合一」觀念的展開,使中國大陸在短短40年間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
喬治.巴克萊(GeorgeBerkeley)認為人類知識中的物(thing)只是人心中觀念的組合,通過視覺,便有不同程度變化的光線和顏色的想法。通過觸摸感覺到軟與硬、熱和冷、運動及阻抗等等,並且也能認知數量與程度的差異。嗅覺提供了氣味,味覺獲得口味,通過聽覺將各種音色和結構化的聲音傳達給心靈。當我們將觀察到的某種顏色、味道、氣味、形狀和一致性被認為是一起 (together)的,它們被認為是一個獨特的東西,如被稱為「蘋果」的物。其他觀念集合(collection)構成了一塊石頭、一棵樹、一本書以及其它可感知事物;觀念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本身就是真實的存在。人們所能感知的東西除了觀念或感覺之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通常所說的事物不過是「觀念的集合」。由於有些觀念的出現是有規則的互相銜接在一起的,因此人們就用一個名稱來標誌它們,稱之為物。這裡並不是要討論唯心或唯物的觀點,主要希望指出合併是思考的特性之一。7這些東、西方首尾相貫的思維反映了理性與經驗交錯的思考過程,並使概念得以清晰化,並藉由因果、心靈、經驗、意志、記憶合併(Compound)、概括 (generalization)、分離(Divide)去嘗試建立概念的普遍性及必然性。因為當不能去連結經驗與感知合併時,有如人失去記憶力與體會的能力,也就如失去意識一般,那思考就難以發生。因為思考必須連結具體的事實,喪失記憶力、忽略認知之經驗及歷史具體事實,就等於陷入無知及片斷的想法。思考本身是在連結意念、依著思考路徑而進行的,從事思考也是去找出連接聯想與感知之事實組合。過去是我們的回憶也形成了歷史記憶及傳統,歷史記憶及傳統也就是過去所承繼的有形與無形的經驗、記憶與知識,也成為我們在進行推論及創新之基礎。
整合性綜合思維(Integrated Thinking)是由格雷厄姆道格拉斯(Graham Douglas) 於1986年首先提出。他將綜合思維描述為將直覺,理性和想像力融入思維的過程,以制定整體的戰略,策略,行動,審查和評估解決問題。一般商業典型方法是列出幾個方案進行分析選擇:選項A產生200萬美元,選項B產生300萬美元,因此選項B較為優越。但綜合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引導如何找出新的選擇,結合了A和B方案內的最佳元素,制定創造性的方案。整合性綜合思考認為可以通過應用SOARA(Satisfying, Optimum, Achievable Results Ahead)來完成綜合思考。8簡單以羅傑馬丁(Roger Martin)在《The Opposable Mind》以Isadore Sharp創立四季酒店為例說明簡述整合性綜合思維,當Isadore Sharp在多倫多創業之初擁有一間125個房間之Motel,提供親切與舒適服務給顧客,但旅館之現金流不足以提供旅客需要的會議室、健身設施、餐廳等其他需要的服務設施(amenities)。
IsadoreSharp在他的新設1,600個客房旅館可以提供各樣的設施卻無法提供如其Motel親切的服務,但IsadoreSharp決心將兩種服務合併提供客戶、改善流程與人員配備,成功將四季飯店塑造成為提供高端旅館設施及親切服務之大型旅館。9這些思考在我們的商業環境不斷發生,像整合性綜合思考誕生了手機此項產品,其功能綜合及整合了筆記電腦、無線通訊、遊戲機、商店、銀行、證卷行、照相機等,也因為整合多項功能併入文明生活使許多經營模式也隨之改變。接下來我們再進一步探討思考的另一特性「懷疑」。
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勒內.笛卡爾。 懷疑 (Doubt; Uncertainty; Incredulity)
由於對權威、宗教、感官、數學一切 可以被懷疑的事物的懷疑,1 7世紀笛卡 爾(Rene Descartes)努力使科學得以從 神權解放出來。笛卡爾的名著《沉思錄》 中六篇沉思摘要,第一篇就是「論一切值 得我們懷疑的事物(Of the things which may be brought within the sphere of the doubtful)」,笛卡爾認為真理應是指確定 的知識,要找到確定的知識與真理必須要有 方法,而方法就是懷疑。只要知識可以被懷 疑,它就有可能是錯的,我們就要將它丟 棄,直到有哪一樣是不可以懷疑的,這個方法最主要是去除偏見及主觀記憶之定見。笛 卡爾甚至懷疑2加3總是等於5,四方形的四 邊定不會多於四,並假設有一惡魔欺騙我們 其實2加3等於5是錯的。
第二篇「論心靈的本性,以及為何心 靈比物體更易理解的事實(Of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Mind; and that it is more easily known than the Body)」,笛卡爾發現當 他盡一切可能去懷疑時,只有正在懷疑的我 不能夠被懷疑。「我根本沒有感受的器官, 而物體、形象、擴延、運動、乃至方位等, 無一不是空虛的幻境。那麼,什麼才是真實 的?」「這個世界即然空無一物,沒有天 空,沒有大地,也沒有心靈和物體,這豈 不等於說我也不存在了嗎?錯了!只要我 承認自己還是什麼東西,那麼我肯定是存 在的。(can never cause me to be nothing so long as I think that I am something.)」 他肯定了一件事情無法被懷疑,那就是我正 在懷疑這件事情。也就是說,有一個懷疑的 思考活動存在是不能被懷疑的,由於懷疑是 一種思想的作用,所以他進而肯定「我思, 故我在」(dubito, ergo cogito, ergo sum) (”I doubt, therefore 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不是一個推理 的命題,而是意識的直接關係,也就是認定 「我思」就等於「我存在」。這裡不是說明 笛卡爾的哲學方法,想指出的是思考的特性 「懷疑」。10
《莊子.內篇.齊物論》:「昔者莊周 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 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 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 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運用懷疑性 思考,闡述了我們無法證明之認識能力範圍 內的假定,但確可以對這習以為常的世界存 疑。「懷疑」為知識擴展打開了門窗。唐代 李泌《枕中記;黃粱一夢》的故事更是這個 「莊周夢蝶」的外延,我們的生活是不是真 實,我們真的找到了實在和價值嗎?身體、 財富、榮譽、創造、一切的經驗,是不是只 是一個在我們心裡的一個夢呢?11
《莊子. 內篇.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 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莊子懷疑絕 對的是非,當主觀上認為對,那不同於我的 看法就成為非,也因為覺得其他看法不對, 所以才認為我對,其實都只是主觀意志而 已,不見得是真實。莊子與孔子的思考都顯 著地具有懷疑的特性。《論語.先進篇. 季路問事鬼神章》子曰:「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 死?」。《論語.述而篇》:「子不語怪, 力,亂,神。」孔子對鬼神宗教的懷疑態 度,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的社會。在中國歷史 中除了太平天國短暫之類神權政權外,幾乎 未曾有如西洋及阿拉伯世界中宗教神權對社 會及思想所能產生之巨大影響。
反思性 (Recollection)
馮友蘭先生曾指出:「如果沒有辦法反思地思想、有系統地表達出來,那僅是片斷的思維及任意的聯想。」中國儒家非常擅長透過對話式的論述來進行反思,《論語.為政篇》中有一段著名的孔子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欲矩」,這可說是孔子不斷依著過去思考之創新與認知過程。也就是累積及追想經驗並以自述維持的自我反思,將過去連接現在也支持現在。《論語.顏淵篇》中也有一段反思式階段性論述的對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以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以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抽絲剝繭逐一對命題進行思考,兼具聯接性、整合性、及反思性。儒家反思性思維至今仍深深的影響華人社會。
尼采(F. W. Nietzsche)由希臘神話與傳說的悲劇,像折磨愛人類的普羅密修斯 (Prometheus)的蒼鷹、聰明的奧狄普斯 (Oedipus)的可怕命運,去反思人對命運的反抗精神與人類自身擁有的意志力量。傅佩榮教授對尼采反思人內心需要被肯定的價值觀有很精要地解說:「尼采覺得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的表現,這個意志不但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是將生命的力量釋放出來,讓自己的活動空間變大。」尼采反思人之所以去認識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概念去掌握事物的變化,因為一旦有所掌握就能控制事物的變化,所以知道就是控制,也就是支配,也就是權力,所有知識都是人類權力意志的表現 (The Will to Power as Knowledge)。尼采由進化論反思認為人類是介於動物與超人 (Übermensch; Superman)間之橋梁(Man is a rope stretched between the animal and the Superman, a rope over an abyss.)。超人是勇於自我超越、有堅強的自我超越的意志,自我批判及接受一切考驗的人。中1國各家思想也都常論述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及其所展現的範式。《孟子.告子下》有對承受大任的人的描述,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可與尼采的超人概念相互呼應。這裡藉著尼采對權力意志與超人之反思及孟子領導人的期待,探討思考的特性——反思性。
參考資料
1.彼得.聖吉、奧圖.夏默、約瑟夫.賈渥斯基、貝蒂蘇.佛勞爾絲,修練的軌跡。天下文化出版社,2006。
2.吳光明,歷史與思考。聯經書局,1995。
3. Eric B. Baum, How Evolution Programs thought; Eric B. Baum, What is thought? The MIT Press, 2006.
4.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王曉朝譯,卷三,泰阿泰德篇。左岸文化,2003。
5.李明輝,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期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6.胡福明,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华社,2011。
7.George Berkeley, 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Edited by Jonathan Dancy,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8. 喬治.貝克萊著(關文運譯),人類知識原理。商務印書館,1973。
《人類知識原理》,互動百科。
8.Douglas Graham, Thomas T. Bachman, IDEATION The Birth and Death of Ideas, John Wiley & Sons, Inc.2004.;
9.Roger Martine, The Opposable Mind,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9.
10.René Descartes,(Translator Elizabeth S. Haldane),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 16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996. 笛卡爾(Rene Descartes),沉思錄,周春塘譯。五南出版社,2012;傅佩榮,西方哲學心靈。立緒文化,第1卷,p192∼230,2014初版;。 15.Cogito, ergo sum,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11.郭菊霞、令小雄,“庄周梦蝶”与“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內涵探析。大觀周刊,46期,2012。
1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翼報,書香陣陣。
13.傅佩榮,西方哲學心靈。立緒文化,第2卷,p238∼269,2014初版。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Translator: Thomas Common), Thus Spake Zarathustra, Wikisource, 1885.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Translator: Walter Kaufmann, R. J. Hollingdale)The Will to Power, Vintage Books Edition.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