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總經理 黃麗嬡
「過」與「不及」的智慧。在職場上,我們常被教導要負責任,但經過一些觀察,做事太謹慎負責,只會往小節不斷鑽牛角尖,反而又太過負責。
天真的力量
前日在友人的婚宴上,同桌有位80餘歲的長者,只見他興奮得拿著相機,到處捕捉婚禮中有趣的畫面,當下頗受感動。是怎樣的動力,讓一個80餘歲的老人,仍保有如此純真的熱情,私下攀談,才知他竟是一位揚名國際的畫家。
那日,喝著下午茶,隨意翻閱著ELLE雜誌,有篇文章「幼稚的力量」寫道:「許多成功的創造者,他們都保有一顆純真的心,創造力也因而源源不絕。」內容訪談了60餘歲「不被時間設限、最愛Lady Gaga」的策展人,「充滿浪漫色彩、製作夢幻蜜糖吐司」的創業家,擁抱各式各樣國際大獎,堅信「幼稚是我的超能力」的藝術家。他們都擁有共同的特點——以「天真的力量」,突破世俗的框架,讓夢想飛躍,讓生活中的世界更開闊。
走出舒適圈
友人去一趟西藏回來,感慨的說:「西藏極冷,小孩子的臉都凍成紅蘋果了,他們怎麼不搬家呢?」當時,我愣住了! 一方面是不曾想過這樣的問題,一方面開始思考「為什麼不呢?」
走出舒適圈,要的不只是勇氣,更要的是見識;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憑藉的不僅是勇氣,在他出航前,他心中已有了「地球是圓的」概念,驅使他向西行,而發現新大陸。
曾經聽友人問過:「出走,到底要先瞄準再出發,還是先出發再瞄準?」這倒是要問多少把握你才要走出去?是莽撞而行?還是躑躅不前?重要的應該是擁有看見大方向的見識及不斷嘗試摸索的勇氣。
「過」vs.「不及」
論語中「過猶不及」的故事,談及子貢問孔子「過」與 「不及」哪個好?孔子說:都不好。
在職場上,我們常被教導要負責任,可是,記得曾有位前輩,在退休時有感而發的說:「有些同仁不是不負責,而是太負責了。」當時非常驚訝,但經過一些觀察,有些同仁,做事太謹慎負責,而只會往小節不斷鑽牛角尖,造成公司決策流程困擾,不禁佩服孔子一針見血的智慧。
任何事的處理,在「過」與 「不及」的拿捏之間,如何找到最適點,顯現的是每個人的智慧。
會問問題的人
前幾天去參加一家大型軟體公司的研討會,與會者不乏傳統製造業的大老闆,交談中發現,大家對不斷襲捲而來的「人工智慧」及「商務電子化」,都有著共同的焦慮,深恐一個不小心,企業就走入當時IBM的藍色憂鬱。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近日來台演講時也提到:「機器人來了,窮人會變多。」前一陣子,Google 人工智慧AlphaGo戰勝了南韓圍棋第一高手李世,更激起了許多人對「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甚至統御人類的揣測。
人工智慧說穿了只是能快速邏輯分析推算及深度學習的機器,不能否認未來大部分不須感性互動,只憑邏輯判斷的工作,機器人會表現得比人類好,而且取代人類。機器人時代,工作的定義會不斷被翻轉,要的人才是「會問問題的人」及「具有人性關懷的人。」能夠真正運用機器人解決人類問題,而小事情就交給機器人吧!
朝三暮四 VS 朝四暮三
想必大家對莊子「朝三暮四」的典故都不陌生。故事中因為糧食缺乏,養猴人想將餵食猴子的橡子份量改為早上三顆及晚上四顆,使得猴群憤恨不平、十分生氣。隨後養猴人便改口為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橡子,猴子們便轉怒為喜了!其實從頭到尾,橡子的總數量並沒有改變,但換個說法,也許就能讓聽者欣然接受。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想法,但若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著想,設身處地地以聽者的思維模式進行溝通,或許就能得到聽者滿意、說者得意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