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活力渔寶1號與鎂鈣肥應用於文蛤技術介紹(上篇)

2019-07-11
9901
文、圖/邱仕彰(研究發展處)
文蛤養殖最早在1934年從日本引進,直到1970年才開始以魚塭養殖而產量大增,接著進入庶民餐桌上。與其他的風光養殖物種如草蝦、石斑魚、白蝦,甚至最平民的台灣鯛、虱目魚相比,文蛤是存在感很低的養殖物種,就跟吃剩的文蛤殼一樣,相關研究十分缺乏。直到最近大家才突然發現!蛤蜊雞湯的蛤蜊怎麼比雞還要貴,才恍然驚覺麻煩大了。而台肥公司自2007年開始與文蛤結緣至今日,曾經陪伴漁友渡過文蛤養殖艱困期,於此不藏私地分享相關養殖資訊供大家參考。
台灣文蛤產地主要以彰化、雲林為主,台南次之,嘉義比較少。雲彰地區因為有淡水可用,所以長得比較快、比較好養、養殖密度也高,而且價格也比較好。台南地區都是利用海水潮汐換水的粗放養殖,淡水較少、長的比較慢、價格也比較差一些。文蛤北從彰化伸港中彰大橋(大肚溪)南至雲林四湖的雲嘉大橋(北港溪),沿61快速道路90多公里之內,就可以依照不同環境與觀念特性由北往南分成伸港、王功芳苑、台西以及四湖、口湖這幾個不同特性的大區域。
文蛤死亡後留下的殼堆積如山
雲林彰化地區文蛤生產區介紹
伸港地區
北起大肚溪(烏溪),以前大肚溪沿岸還有違法的文蛤池,後來彰化縣政府禁止之後,就以大肚溪以南為界。伸港的文蛤池土質是沙帶泥,養殖條件不太好,放養密度最低,養殖池多以1甲到3甲之間。沿海地勢較高養殖水源靠潮水換水,而且很容易受到上游工業區的污水威脅。這個地區文蛤殼色沒有芳苑漂亮,但也不像台西黑成那個樣子。
芳苑王功地區
這地區砂子比較粗,且利用潮水換水或是抽水都方便,養殖條件好,是文蛤養殖重點區域。文蛤放養密度高,僅次於台西,文蛤殼顏色光鮮亮麗深受台北都會地區喜愛,每甲地年租金13萬左右,文蛤養殖好的時候幾乎沒有空池,該區養殖池方正而且大,每池也都是3甲起跳,該區多使用1分或半分地的培養藻水的方式。該地區附近以及上游多有農牧業,所以有時候這些農牧污水會造成養殖戶困擾。
雲林台西地區
這個地方是台灣最重要的文蛤產區,也是文蛤苗主要產地。台西的沙子細且肥沃度高,水深也是最深,有些地方還會湧出地下海水,所以這邊養的文蛤都是呈現黑色,才會成為當地人非常自豪的黑金文蛤,會黑才是好的文蛤,這看法跟芳苑十分不同。一定要肥水文蛤才會大,加肥水、撒飼料不手軟,也喜歡將養殖池隔一塊肥水池,投入很多有機質做所謂的紅色光合菌當作餌料生物來餵食文蛤,以前最快可以8個月收一次。文蛤放養密度為全台灣之首,一般公認養殖技術也是最好的地方。這個地方池子都很大,超過3甲的很多,更有超級大的養殖池,所以這邊都是大面積養殖,這區號稱養殖技術最好,文蛤苗也是來自這個地區,因為都是非常專業的養殖戶,正常狀況下不會有空養殖池。
台西地區的大面積文蛤養殖池
台西文蛤池旁的光合菌培養池
口湖及四湖地區
口湖及四湖地區地勢比較低,這邊有因為韋恩颱風侵襲之後產生大量的濕地。養殖土質是沙混合泥土,養殖面積就比較小,大概都在1甲以下,有的只有幾分地而已,當地換水比較容易,因為可以抽到淡水及海水,而在該區有海水供應站,這是台灣文蛤養殖區少有的海水供應站。而當地文蛤養殖池有一個特色,就是水淺,所以在高溫期,水溫以及泥土高溫問題會遠比其他區域嚴重。這裡跟前面幾個地方不太一樣,前幾個地方都是專業文蛤養殖區,這裡就會有混合一些烏魚、虱目魚一起養,配合泡一些人工液肥做為文蛤飼料或是做水色,而沒有使用肥水池或是藻水池。該區部分的文蛤養殖池在北港溪堤防外,這邊換水就更方便。
文蛤養殖問題歷程與病害狀況
2009年的時候,台肥在芳苑進行文蛤的田間試驗,所遇到的問題是文蛤養不大。經文獻收集與分析養殖戶的養殖經驗、文蛤胃內容物以及水中藻類相之後,認為文蛤有選擇性攝食現象,水中藍綠藻多時文蛤就不吃。因此利用鎂鈣肥、即溶肥、活力三號營養劑的搭配使用,去改善藻水池的藍綠藻藻相,養出適合文蛤吃的藻類,長不大的問題就解決了。那時候文蛤價格很便宜,池邊價1台斤大約30多元,長不大這類的問題也不常見。那時候大家雖然賺的少,但是文蛤養殖戶也輕鬆平淡度日。而在那一次實驗之後,就只有追蹤當地養殖狀況,大致上就是暴雨或是3、6、9月會有小規模死亡的現象。
成長緩慢的文蛤,殼面粗糙顏色黯淡無成長紋路
2014年之後,文蛤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嚴重的集體暴斃現象,剛開始認為是雨量少及天氣炎熱導致養殖池底溫度過高而熱死的,但是這個問題經過這幾年的觀察後,發現不只是溫度的問題而已,而學術界也開始投入相關研究,一般認為是細菌感染、種源近親交配、養殖管理不善等等而莫衷一是,然而嚴重死亡的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以前是長不大會死掉,但是現在卻是長很快,死得更快,而且都是死大的!以前冬天比較好養,現在卻是整年都會死亡。冬天時不會死光,是慢慢的死,而夏季死亡發生時幾乎一下子就死光。而根據養殖戶的說法,文蛤的死亡狀況每年都在改變,所以目前養殖戶都十分的頭大。也因為文蛤池持續有死亡現象,衰弱的文蛤不耐運送,因此大盤商不願意收購,所以近年的文蛤池邊價格都持續上漲,最高飆到每台斤80元左右。
文蛤養殖問題的解決對策
蛤的死亡就是「死」一個現象,但要讓牠「不死」更加困難。為了推廣水產養殖用營養劑,所以我對於文蛤養殖區的狀況追蹤沒有停止過。這段期間訪談很多文蛤養殖前輩,很感謝他們給我的指教,就文蛤養殖區的地理條件以及所遇到問題現象來討論,或許可以提供各位參考。以下僅就病害、交叉感染、海水汙染、渦鞭毛藻、貽貝入侵、種苗品質等分項說明如下。
  • 病害部分
文蛤死於「細菌性疾病」的角度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很多病理分析都是直指細菌性感染問題,然而這類問題的發生有很多因素造成,但是與魚蝦細菌感染治療不一樣的是,文蛤無法以抗生素治療而且使用消毒劑的效果不彰,即使知道原因卻又無能為力。
  • 交叉感染
當文蛤因區域性大規模的細菌感染死亡後,放流水所產生的病菌交叉汙染,在各個養殖區域是非常嚴重的狀況,甚至我認為海邊野放的文蛤大量死亡,也跟這個因素脫不了關係。文蛤養殖區大多須要依賴潮汐換水,而文蛤又不能長期不換水,萬一下大雨或是長期大晴天,水的鹽度產生變化時就一定要換水,然而一開始換水就有機會抽到被病菌污染的水,換水也死、不換水也死,這樣的焦慮永遠是養殖戶心中的痛。在口湖的海水供應站,能供應優質海水給予文蛤養殖生產區,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 海水汙染
海水汙染在伸港區是嚴重的問題,在大肚溪沿岸少數不肖工廠,經常趁機排放工業汙水,這些污水有時候會在海邊形成一個烏黑的水團,萬一換到這樣的汙水,一切就前功盡棄。文蛤對於這類汙水非常敏感,有時換水之後,隔天就大規模死亡。在芳苑地區比較常見的是農牧廢水會直接排放到大水溝流進海中,這些汙水常會讓文蛤池爆發不正常的藻類,導致文蛤成長遲緩或是死亡。
  • 渦鞭毛藻
渦鞭毛藻的問題是因為長期溫度升高,以及有機汙染增加,導致渦鞭毛藻持續增生。渦鞭毛藻大量繁殖時會產生毒素,對文蛤是有害的,嚴重的會導致文蛤迅速死亡,有的則會阻礙成長,最嚴重的甚至全部死亡。此問題很難解決,這是因為換水困難又不能使用除藻劑,導致問題更加嚴重。因為在傳統經驗上,有些養殖戶會認為所謂「紅水」是好的,以為紅水是矽藻水色,但是在初期無法辨識是矽藻或是渦鞭毛藻,除非立即以鏡檢確認即時處理,否則很難加以防治。
芳苑地區出現的膝溝藻
膝溝藻獨特的土黃色水色
  • 貽貝入侵
貽貝是傳統都會遇到的問題,養殖戶以往都可以妥善處理,例如放養枋頭這類鯛科魚類進行生物防治,或是採用進水殺死幼生來控制都是好方法。但是因為水溫過高導致貽貝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增加文蛤養殖的困難度。有養殖戶曾提起,貽貝的最大天敵是蟳,而很多大排水泥化的整治,讓蟳失去躲藏空間,因此大排上面密密麻麻的貽貝,導致幼苗源源不絕進入養殖池,這是一個有趣的說法,可供相關單位去思考。
  • 種苗品質
因為成貝的大量死亡,貝苗業者也加緊生產,但是這樣硬擠出來的種苗品質,根據養殖戶的看法,也覺得越來越差,而且經常斷貨。有種苗業者曾經提及,文蛤苗養殖需要大量藻類尤其是矽藻的穩定供應,因為矽藻在夏天生產是很困難也不穩定,硬用化學肥培養的藻品質不好也不穩,所以維持穩定的藻水供應對於貝類種苗業者也很傷腦筋。另外,種貝的品質以及基因弱化的問題,也是養殖業者認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 養殖概念
養殖概念的改變是很困難的,因為養殖技術最好的台西區域,傳統的概念就是「不夠肥,繼續給他丟下去」,既然養殖8個月會產生病害,那「肥就用力催下去」,衝6個月就趕快收成。這樣觀念的養殖戶不是沒遇過,也不是沒有勸過,最後用這樣「萬歲衝鋒式的投料法」的養殖戶已經很多人退場。而芳苑區的藻水池,也因為丟進去的肥產生藍綠藻而失效,所以芳苑區以及台西區的藻水池以及肥水池很多都已經停止使用。
芳苑藻水培養池
芳苑藻水培養池所培養出不能攝食的藍綠藻
  • 極端天氣
文蛤池在所謂「風頭水尾」的區域,很容易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在高溫下,口湖、四湖區養殖池水淺,受害較嚴重。而極端的高溫,讓其他較大的養殖池也受不了。而突然的強降雨,讓文蛤池也飽受鹽度迅速降低的影響。此外,非生產區的強降雨,會將上游累積的汙染物一次排進沿岸河口,這些污水都會造成養殖池進水後文蛤死亡,但養殖戶並不知情。極端天氣是目前文蛤產業面臨最嚴重的天災問題。
如何讓文蛤產業重新振作
我曾經在台肥季刊上面寫過「極端氣候對養殖業衝擊和因應策略」一文,個人認為不可諱言的是,文蛤養殖是台灣首波大規模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養殖業,因此,這個產業正面臨重新洗牌的狀況。試問在這樣的洗牌效應下,有沒有成功的養殖戶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與養殖戶茶餘飯後的討論中,談論到這些成功養殖戶,大家都認為養殖環境條件是很重要的基礎,例如供水方便、水質好壞、養殖池深淺、抽換水設備、沙層抽水排乾設備、電力供應、水車有無、池子大小等這些養殖硬體條件都要足夠,才能應付文蛤的產業變化。而在環境不夠好、硬體不完善的情況下都會讓人無可奈何!即便要改善投入,也因為經濟效益以及養殖前景不明而讓人躊躇不前。而在養殖供水環境相對好的台南地區,是不是都能倖免於難?渦鞭毛藻的災情其實也是一樣的,在那邊也是被細菌感染疫情修理的哀哀叫!這個區域和台南地區的成功養殖戶,在技術上都有做過相當的調整。下期將就養殖技術的管理軟體部分做說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