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鄭成宏、陳耕太(台肥董事會辦公室) 攝影/李復盛 圖/達志影像
時間回溯到去年12 月11 日,在台肥基金會的友善農業論壇中,台上一位女性領導者,顛覆一般傳統的新觀念——到非洲發展,進而告訴大家,任何一個看似貧瘠而不具競爭價值的荒地,其實都深具營造農業奇蹟的潛能。而這位實地前往非洲,並徹底為在地農業與生活創造奇蹟的女專業經理人,正是亞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素英女士,Susan 王。
亞而特是一家塑膠業起家的公司,與農業本無直接關聯。但30 多年來,憑著一份簡單而變化無窮的創意、懷著一份對在地社會的關懷,至今已創造了農業輔助機具的創新權威品牌——「PÜLLMAN」系列「三輪車」,而這個品牌的權威,又不只限於農業。
單純結構 可「行」性的千變萬化
一提到「三輪車」,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早期社會或偏鄉地區的人力三輪車,但對Susan 王來說,並不僅如此。在她眼中,三輪車除了能載人、載貨,更可以保溫食品、救人救災,甚至還能夠「載著一個產業移動」。
來到世貿一館7 樓,走進亞而特的台灣區總部辦公室,即能看到一台緋紅而深具魅力的「三輪車」。它有著酷炫新穎的造型,後輪附有在地臨檢、應急用的路障(Spike Road Block),車頂則更藏有別致的太陽能板。根據亞而特的產品型錄,這台緋紅三輪車,名叫「計程車」,搭載著非洲當地的居民,穿梭於各種路段;算一算,這樣貌似小巧的一台三輪車,竟也能容納6 名乘客。
看著訪客們驚奇於如此與眾不同的創意車,熱情開朗的Susan 王笑著解釋:「像這樣的三輪車,我們公司至今已研發出10種以上不同用途的樣式,它們的概念其實很簡單,都是一致的三輪結構,只因搭配了不同裝置,就擁有不同功能;每一種,都是一次又一次革命造就而成的。」這話並非玩笑,震懾人心的茉莉花革命,以及她腦海中激盪出的各種革命,都與這些三輪車的誕生息息相關。
誠如大眾所知,多年來非洲發生的革命與戰亂,只讓困苦的居民雪上加霜。當時深入其境的Susan 王,從中看見,「居民們沒錢、沒生存能力」是迫使他們欲推翻政府的最大因素;而母公司集團「富強鑫」30 多年經營印度市場的經驗,促使她開始思考:「我能夠為這裡的人們做些什麼?我怎麼做,可以在這裡創造『小市民商機』?」
持續的思考,讓Susan 王開始觀察當地居民生活。從中,她看到了農人對當地環境的重要,「那裡很多人都沒有充足的糧食,所以讓當地的農人有穩定、小營利的收入,以創造穩定糧食來源,會是改善當地、創造商機的關鍵基礎。」非洲的農人們,會為了搬運生活所需的糧食,來回走上2 個小時以上的路程;許多時候,沿途物品又只能頂在頭上。這種現象,打開了Susan 王腦中的靈感開關,構思5 年後,一台農業專用三輪車就此問世。
之後,Susan 王又想到,「大多數農人都有家庭,如果能讓他們工作之餘又能接送每一位家人,該有多好?」進而,她研發了「計程車」。而在一次她抵達吉里巴斯機場時,看見了周圍因焚燒稻草而煙霧瀰漫,顧慮到這種現象所潛在的火災風險,進而創造出「消防車」。漸漸地,Susan 王將各種生活中所見的點線面,串連成三輪車的大千世界, 諸如「救護車」、「保溫車」、「貨櫃車」等機具,也陸續前進非洲多個鄉鎮。亞而特深耕非洲的故事, 就此拉開序幕。
古早時代的靈感 非洲重現老台灣
三輪車的創意靈感來源,還不只限於非洲當地及其他落後國度,在台灣許多看似平常的角落,Susan 王找到了更多點子,甚至悟出了一個現象:「其實,現今的貧困非洲居民,他們所需要的環境,正是我們台灣『古早時代』的樣貌。」Susan 王以4、50 年前台灣常見的移動攤販社會為例,那讓她想到,若將新鮮的食物,保存於高機動性的載具,在當地能有多大助益?
於是,亞而特向許多台灣的點心專家、餐飲業者請益,就此有了各式各樣「餐車」和「咖啡車」,甚至將台灣的夜市景象搬至非洲。三輪車販售的產品也越來越多樣,像咖啡、雞蛋糕、馬卡龍等。她也同時融入宅急便和租車業的概念,讓非洲居民也有貨送到府、人人有車的機會。Susan 王笑說,一台車,承載著台灣在地的一個產業,讓非洲居民認識到這些產業,也是另類的文化推廣。
非洲悶煮咖啡的古法需花費長久時間,讓Susan 王有了導入磨豆機和移動餐車的靈感。 成功創造非洲移動攤販的Susan 王,對於其中咖啡的販售轉變相當有感。她回憶道:「單以衣索比亞為例,他們雖有咖啡,但都是依循古法燜煮製作,整個過程,需等上半個小時。」當她把研磨機和移動攤位的概念帶入當地後,居民們驚呼:「原來,咖啡可以這樣煮,為什麼我們一直都不知道?」
光一個煮咖啡的異同,就讓Susan 王恍然大悟,原來,很多非洲居民是有工具又有能力的,他們只是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我在非洲,並不希望只『賣』東西給他們,而是『教』東西給他們,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擁有的材料、資源和附加價值。」
她進一步強調,把台灣民眾認為「理所當然」的無形技術,變成非洲當地「不可多得」的謀生技能,如此透過複製成功經驗創造的商機,才能實質地幫助到在地人。Susan 王再再證明,要深耕一個地方的農業與生活,知識的導入會是第一步關鍵。
困境餘生 從創新到獨特
三輪車以外,亞而特另有其他前進非洲的產品,特殊高規格的防彈裝備,就是其塑膠本業投入當地環境的另類運用;而別致的捕蚊器,則緩和了在地蚊害與瘧疾,「看,這是近年在布吉納法索帶回來的成果,光一個晚上,就捕到了22 隻蚊子呢!」Susan 王帶著微笑展示著。
就像當初在論壇中說的,「不只要南向,更要南、南、南向。商機,往往是藏在你認為最難活絡起來的地方。」而這也正是為什麼,Susan 王認為非洲是印度市場的「後花園」。
一路走來,亞而特已榮獲13 個國家發明專利,以及眾多國際獎項的肯定。這樣的成就,當然得歸功於Susan 王的細微觀察和行動力,但更進一步來說,她為當地需求而生的「關懷」,或許才是最大的成功因素。
「遇到困境時,你想到的是死亡,還是商機?」Susan 王分析道,想要付諸關懷、改變環境,並用這樣的改變去改善社會,就不能只在自己的小圈圈裡等待,「在不同的環境,思維會改變,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只是坐以待斃;在困境中,若有力氣哀嚎,為什麼沒有能力盡己所能付出?能付出,就能改變、更能創造商機。」她也正不斷以實際作為,讓更多非洲居民了解這點,進而讓他們找到更多機會。
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品牌,除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在管理、在經營,亞而特也自有一套思考典範,「當第一名沒什麼,做到『獨特』才是最重要的。」她從最基礎落實,每當有新的三輪車出廠,她總會將它擦拭到最乾淨的狀態;因為對她而言,大家第一個連想到的好產品,與它是否「乾淨」有很大個關聯。而為了讓居民們的食衣住行一次到位,Susan 王總會多設想「還有什麼?」她很喜歡亞當.史密斯的一句名言:「單一個計畫不具任何意義,但執行中的計畫可以是一切。(Plan is nothing, but planning is everything.)」對她而言,有了那個「ing」,永遠會有商機、永遠會有生生不息的農業與生活潛力。
至今,Susan 王仍會無時無刻地計畫新點子,同時,也將結合新技術與綠色產業趨勢,目前研發中不需油電的環保車,就是個鮮明例子。另一方面,Susan 王直言,亞而特在非洲將能開拓24 萬個就業機會,她希望能透過各種推廣,讓更多國內有為的年輕人加入。
在深耕非洲的貧困地區之外,亞而特在台灣也持續善用在地各種資源,努力地扮演著「發明家」與「學習者」2 種角色——「發明家」是台灣區各據點的研發、採購及專利等級的技術突破;「學習者」是更細微地觀察各種創意店家與小攤販,進而將種種新見新聞,過濾而轉化為三輪車的新配件構想。
亞而特的創新,為非洲居民們的農業,更為他們的生活。訪談尾聲,Susan 王特別分享了一位非洲孩童的微笑照片,對她來說,那樣的笑容,很可愛,也很純真-那是深刻體會到穩定生活的滿足,而Susan王樂於見到更多那種笑顏。
廣大的非洲擁有無限商機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