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產業,從來不是傳統觀念的專利;連弘期與許志豪,即是兩位跳脫傳統而耕耘有成的返鄉青年。一位務農、一位務漁,不同的是他們接觸的領域與創造的碩果;同樣的是他們融合創意與新知,為在地農業畫下的亮點新貌。
78年次的連弘期,最初雖是務農生手,但憑著他尋找新知的動力,以及台肥同仁給予的指導,如今已在彰化一溫室種出自己的瓜果園地;而70 年次、管理學出身的許志豪,則在父親的「威脅兼利誘」以及台肥優質產品的加成下,創造了風城新竹的烏魚子傳奇。一探這兩位青年的故事,不僅能看見農漁業的返老還童,還能看見勤學而成功的新一代身影。
初生之農 勤學好問
在鏡頭前害羞靦腆、在訪談後積極提問,初入農業還不到1年,即創造了相當亮眼的農作產量,這是連弘期,一位台肥同仁眼中的農業「奇才」。台肥中區營業所經理湯學承就曾透露,連弘期雖有些怕生內向,其實常常會到處找農友聊天,進而與他們學習新知、交流經驗。對於連弘期的樂學好問,台肥中區營業所地區主任徐啓舫也大力讚許,「他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非常好學的青農。」徐啓舫進一步提到,連弘期還是台肥各種講習會的「常客」,活動上專心聆聽,結束後便不斷像講師請益,以求能確實掌握各種優質肥料產品的運用。
所謂時勢造英雄,奇才也是如此。歷經六輕工廠、三好米公司、竹塘農會等地之多樣工作後,最後選擇回到自家田地耕耘,連弘期坦言,在這一連串過程中,他有好幾次因欠缺經驗而嚐盡苦頭,儘管如此,他仍從中一步步吸收各種農業新知。曾待過肥料庫、碾米廠,也操作過烘乾機,更結識了許多務農前輩,這些,無形中都成了連弘期務農的養分。
2016年12月,順著家人期盼決心務農的連弘期,搭建了自己的溫室。走進其中,映入眼簾的是難以言喻的淨潔,對於此,連弘期只笑說,他並無刻意經營,只是不喜歡太亂。此言並非謙遜,在他看來,乾淨與整潔只是基本功,如何照料好每株農作,才是真功夫。
連弘期(右3)與母親(右2)及台肥同仁合影。
以病蟲害最少的小黃瓜入門,連弘期吸取了表哥的經驗,採用離地的方式栽培,相較於小黃瓜平均1分地5公噸的收成,連弘期第一期收成便高達9公噸,到了第二期,即便受到炎熱氣候影響,也仍有7 公噸,成果非凡。「小黃瓜轉作時,我會栽種番茄,這點是農會同事蔡尤新教導的。」連弘期從這位同事身上學到,不同作物的病蟲害不同,小黃瓜的蟲害無法在番茄的環境存活,因此能確保土壤健康。此外,諸如栽培、給水、給肥、甚至病蟲害防治等知識與技能,連弘期也從蔡尤新身上學到了不少。
然而,要在務農領域得高分,並非一味按表操課就可行,因地制宜、個人經驗,都是更深一層的關鍵。連弘期就提到,自己過去有在拌肥料,常向資深農友討教,但農友只說要用雞屎肥打底,卻沒有告訴他要先發酵,導致最後效果不彰。他事後才知道,這對農民來說是基本常識,並非故意留一手,「發酵也必須添加一些東西,至於要加什麼就屬個人技術了,農友一般是不會講的。」也因此,連弘期還不只勤學好問,更會透過各種途徑自尋解方。
玩瓜奇才 化農業為新知
台灣的瓜類種植以嘉義一帶最為興盛,因其日夜溫差大,能形塑果實獨特的甜度;而在連弘期耕耘的彰化一帶,卻仍以蔬菜、稻米為主要作物,這對他來說,無疑增高了種植瓜類的門檻。
但連弘期並不因此而退縮,甚至,他也不希望自己只侷限在小黃瓜的栽種,步入務農的第二年,他就大膽嘗試洋香瓜,更以有日本香瓜之王名號的「ALS 阿露絲」為栽種品種。由於不諳栽種眉角,連弘期目前種植的洋香瓜僅300 顆,但從零經驗嘗試至今,他已漸漸掌握到洋香瓜的施肥與水分管理,「洋香瓜有分光滑和網紋兩種,就網紋來說,水分過多的話,很容易造成裂果。」
另一方面,連弘期也栽種南瓜,甚至上網自學在南瓜上刻字,眼下1 顆以美工刀於刻有「吉祥」兩字的南瓜,雖然不是務農正經事,但卻能在市場上賣到300 ∼400 元。
連弘期的摸索,還不僅限於種瓜本身,他還在溫室設置控制室,以定時提供營養液和水分,未來,更計畫晉升成雲端控制,以利隨時掌控作物概況。與此同時,連弘期仍持續維持著四處學習、逢人請教的精神,「務農的眼界要很寬,要多出去走走,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以此為信念,他正不斷將種種屬於年輕人的知識與態度帶入農業。
地利X新思維 九降風味烏魚子
腳步來到新竹香山一角。這裡雨量不算太多、日曬也不會太強,地理位置正處於東北季風背風面,種種條件,正以自然風乾與合宜氣溫的優勢,形塑了烏魚子產業的新面貌。
帶動新竹烏魚子產業的領頭羊,正是在地品牌「竹魚水產」。回想返鄉務漁的歷程,品牌的第二代負責人許志豪笑說,他比其他人幸運,可以直接承襲家裡技術,但父親留給他的經驗與資源,有時反而是種負擔,「並不是說傳統不好,只是我希望能找到更科學的方法去詮釋。」因此,他更仔細地去觀察烏魚的特性,諸如烏魚需有多長時間停料、需有多長時間消化,皆是他從摸索中漸漸掌握的竅門。
就養殖業本身來說,優質養殖環境的營造,是另一門大學問。「最困難的在於池底和水色的控制」,許志豪說,他採用的是生態養殖,混養烏魚和白蝦,這使得養殖環境的控制更加困難,因為兩者適合的環境不盡相同,一旦出了問題,很難找到關鍵原因。
不斷四處請益的許志豪,在一次偶然中,透過網路結識了台肥研發處邱仕彰,並在其推薦下開始使用「活力漁寶1 號」、「活力3 號」以及「鎂鈣肥」等產品。許志豪大讚台肥產品的優質功效,但對於用菌的時機點,他仍感到困難,「一桶菌倒下去,不好的話一定會知道;但好的話不會馬上見效,必須要做很多實驗。」邱仕彰也相當認同這點,他進一步說明,若只透過氣溫、溼度等細節來判斷用菌的時機實為不易,不過若加以自然現象輔助(像是以櫻花綻放來判斷冷熱交替的季節已來),便能更清楚地掌握水質、土壤與細菌感染等概況。
許志豪(右)與台肥研發處邱仕彰(左)。
產銷新亮點 烏金新傳奇
許志豪的求新求變,不僅在務農技術,也在行銷推廣,「爸爸認為要薄利多銷,但我覺得要自產自銷。」許志豪分析,烏魚回收期長,要從諸多同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附加價值,這也是為何他會一手打造自有品牌「竹魚水產」。
從接手家業到創業,這樣一手包辦的整體過程,徹底翻轉了許志豪對於務漁僅存勞力的既定看法,「烏魚養殖和烏魚子銷售是必須齊頭並進的,所形成的產業,是一級和三級的產業結合。」他將烏魚子定位在「禮品」,不僅是加工漁產,更是送禮首選,「因為是送給重視的人,自己的責任感也更重了。」負有使命的定位,於是成了許志豪的用心與鑽研,進而使竹魚水產的品質更上一層樓。今天,在台灣,竹魚水產的產品已榮獲了「全國十大金鑽烏魚子」以及「新竹市十大伴手禮」等殊榮,甚至深獲副總統的讚許;而在國外,諸如德國、美國、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均已開闢了相當多的客源。
「年輕人若直接投入生產是弱勢,但若投入銷售則是優勢。」許志豪相信,只要做出特色,客戶自然就會找上門;他也相信,這些特色,可以翻轉許多人對烏魚子的刻板印象,並進一步成為指標,告訴大家「這就是好的烏魚子」。
對於未來,許志豪並不誇下海口,他只像信守承諾的烏魚,一步步走向目標,為新竹、為台灣,也為自己寫下嶄新的烏金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