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用菌,未來養殖業的入行門票文蛤養殖與大海鬥智

2018-01-01
5442
文/編輯室 圖/蕭建原
海面上水平如鏡,看不見底下蘊藏的萬般波瀾; 就好比熟睡的獅子,每一次驚醒,都是措手不及的發狂傾瀉。 與海洋共生,也與海洋為敵,養殖漁業的挑戰決不在話下。
車子駛過條條阡陌,台南北門的早晨炙熱而沉靜,漥漥魚塭在藍天的映照下更顯生命力。左轉拐進細長道路,遠遠一輛摩托車迎面而來,在採訪團隊的車子前停了下來。台肥研發處邱仕彰搖下車窗,兩人一開口,就是說不盡的養 殖話題,從文蛤收成講到用菌知識,差點忘了車子正停在馬路中央。

今年台灣文蛤產量慘淡,新聞不斷傳出哪一地的文蛤又大量死亡,但楊智仁卻繳出1甲地 收成9,000台斤的亮眼成績,更有望突破1萬台 斤。78年次的楊智仁是貨真價實的青農,心態和年齡一樣年輕開闊,勇於吸收並嘗試新知識;旺盛的求知慾,讓他一見到邱仕彰,便立刻上前討教養殖學問。
花了9年才參透的底泥問題
大學就讀生物科技的楊智仁,因為對水產有興趣,經朋友介紹後到水試所工作,開始接觸石斑養殖,之後則到養殖場負責台灣鯛。3年前回到家鄉台南,先是在七股養石斑,因為其經濟價值高,但後來因為台灣石斑養殖產業倒塌,他也跟著轉換跑道,「我在貝類和蝦類中間選,別人叫我不要碰蝦,所以就選了文蛤。」
楊智仁(中)與好友皆是漁寶使用者,常常向邱仕彰(右)請益養殖問題
魚、蝦、文蛤,可謂台灣養殖業三大主力,其中以文蛤的養殖難度最高,「因為牠只要一出問題,就非常難解決。」談起文蛤難養的原因,邱仕彰拋出問題,「文蛤主要是吃什麼?」楊智仁隨即回答「藻類」,只見邱仕彰搖搖頭,「我原本也以為是藻類。」他解釋,加拿大有一篇論文指出,養殖池的食物鏈由低到高分別是:底泥、可溶及不可溶有機物、細菌、藻類、文蛤,任何不大於文蛤進水管的可食性有機顆粒,都是其食物來源,其中最大宗便是「可溶性有機物」。
文蛤之所以難養,和其底泥有極大關係; 而底泥之所以骯髒,問題出在可溶性有機物的進食。文蛤的兩根水管(進水管、出水管)一 吸一抽,會把有機顆粒吸入、沉澱,透過生物沉積作用,導致底泥骯髒。「養殖業常常只注意到水,但水只是輕薄的假象,問題出在底泥。」邱仕彰說,過去的觀念一直認為文蛤主 食藻類或飼料,因此拚命花腦筋在這兩者上, 但其實都放錯重點,「這是我想了9年終於想透的問題。」
青農請學可以解決問題的知識
多年的疑惑終於解開,看似撥雲見日的問題,卻仍有層層關卡。邱仕彰再度提問,「泥巴和沙子,用哪一個養殖比較好?」楊智仁回答了沙子,邱仕彰笑說各有利弊,但沙子的底泥污染最為複雜。泥巴的水層層分明,分別是好氧、兼性厭氧、無氧三大層;沙子則是間隙水,汙染物會一直往下沉,「你根本不知道哪 一層在哪。」他說,曾經有一個養殖戶用沙子 養了近十年的斑節蝦,水的汙染物最後竟達一 層樓高。

因此邱仕彰再三提醒,「管理重心在土壤,要三不五時下去摸。」餵食要以可溶性有機物為主,不需要再投入其他飼料或藻類, 「投太多料,反而會造成水色太多。」面對底泥的難題,他建議從兩大方向著手,首先是利用「鎂鈣肥」拉高土壤pH值,「一個月用一次就好,因為它的溶解速度慢。」必要時投以石灰治療土壤表層;另外則是使用台肥的「活力漁寶1號」,用菌以防止底泥細菌孳生。楊智仁就是漁寶的使用者,「漁寶好處是它是單一的菌,比較容易抓到用法。」
文蛤採收從凌晨便開始,工作中還需搭乘小竹筏。(圖/楊智仁提供)
 
  
 
然而,「用菌」對養殖界來說仍是很新的觀念,難以接受的養殖戶大有人在。但邱仕彰直言,「用菌是未來養殖業的入行門票。」楊智仁也相當認同,他說用藥的美好年代已經過了,以前他用什麼藥都有效,但 生物勢必漸漸產生抗藥性,「那些只會用藥 的人就沒轍了。」他笑說,現在要用藥也不簡單,必須要用「雞尾酒療法」,一次甚至得混搭3、4種才可能有效。另外,邱仕彰也點出,文蛤相當重視換水,但現在氣候異常,大雨一下就連續好幾天,想換到乾淨的水根本難上加難,建議政府應該廣設海水供應站。

「青農要學可以解決問題的知識,而不是用來考試的知識。」楊智仁說,過去遇過太多本科系出身的養殖戶,總會拿課本和老師的理論和他爭論,但放到實際狀況根本無用武之地。他舉例,水產試驗所的人曾建議他把水抽乾,讓陽光曬一曬,再置換乾淨的水;或者建議把底泥全數剷掉,再換乾淨的底泥即可,「理論上當然行得通,但現實中我要怎麼去做?」他笑說,自己有一位朋友真的照做,好不容易把水抽乾,結果卻換到隔壁池子排出來的髒水,狀況更糟。
當機立斷 豁達看待損失
從食物鏈推演至底泥堆積,實在很難想 像養成一顆文蛤背後的知識竟如此深厚。邱 仕彰說,養殖業是相當靠腦力的工作,池子一出問題必須當機立斷,投以正確解方。他笑說,養殖戶的生活其實很悠閒,早晚各投一次飼料,稍微巡視一下即可,「但這是沒有出狀況的時候。」大海瞬息萬變,常常上一秒確認水色正常,下一秒就整池烏黑,好幾十萬便付之流水。
今年許多地區文蛤死亡率近乎100%,但楊智仁卻繳出1甲地近萬的收成量。
不想坐以待斃,就得臨機應變,甚至防患未然,但文蛤一直都沉在池底,要察覺異狀實為困難,楊智仁笑說,「一有狀況就是死給你看。」而人算究竟不如天算,還是得時常面對損失,「養殖的環境隨時都在變動,一晃眼,常常15分鐘沒注意,20幾萬就沒了。」過去在屏東養殖石斑時,甚至賠了600多萬。偌大的金額在楊智仁口中雲淡風輕,笑看損失,豁達樂觀。

問他為什麼喜歡這一行,反應靈活的楊智仁這回停頓了一下,「我喜歡海,喜歡鹹鹹的味道。」務實中帶點浪漫,他的奔放思緒和態度,將一直與海洋亦敵亦友,相愛也相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