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陳采萱、陳耕太(台肥董事會辦公室) 攝影/劉德媛
製造空汙本非農業目的,田野間焚燒的稻草,卻只無可奈何地讓灰濛天空覆蓋廣袤農田。台肥推出新型有機質肥料,化稻草為肥份,讓農業循環經濟更上層樓。
PM2.5,這個彷彿新世代通關密語的詞彙, 屢屢攻占媒體版面,哪一處紫爆又超標、哪一種呼吸系統疾病又頻傳,火紅程度早已無須多提。資料顯示,台灣十大死因中,就有七大和空氣污染相關;聯合國報告更指出,空汙會對幼兒腦部發展造成危害。種種數據聽來駭人,卻正是人類生活的現實。
然而,PM2.5 的來源多樣,除了交通運輸廢氣、工業汙染等,農業活動的占比也相當可觀。據統計,台灣稻草年產量約158 萬公噸,其中約有8 萬公噸以焚燒處理,環保局也進一步推估PM2.5 的來源,焚燒稻草即占3%。
譜出循環經濟新樂章
秋冬時節來到彰化田野,正逢二期稻作收成,卻只見光禿田地與大片灰濛濛的天空,即是稻草焚燒後的遺留。面對越趨嚴重的空汙問題,農委會提出「提升稻草再利用率、降低露天燃燒」的政策;台肥董事長康信鴻積極領導研發處處長林學正及其團隊響應政策,開發新產品「農友牌生技10 號有機質肥料」和「農友牌生技12 號有機質肥料」,透過台中農改場技轉之「稻草分解菌」(菌數可達106CFU/g),有效使稻草變黑、變軟及腐爛,並再此次用成為土壤肥份,在增加農地有機質的同時解決燃燒稻草導致的空汙問題。
台肥董事長康信鴻表示將持續推出對社會更有幫助的新產品,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心。 台肥更在彰化實施田間示範,如實呈顯肥料的實際效用。相較於完全未施用肥料的對照組,施灑「生技10 號」和「生技12 號」有機質肥料的田野,其稻梗硬度和水域都有明顯較黑的情況,翻耕處理組的稻稈腐化效果更是明顯。台肥研發處表示,肥料的使用方式非常重要,水稻收割後,需先將稻桿切斷,再以每分地20 公斤的用量,將肥料均勻施灑在經曝曬2 天的稻草上,翻耕完立即進水,保水2 週後才可整地插秧。依台中農改場試驗成果顯示,第一年種作可增產3 ∼ 5%,之後整地時可不用下基肥,進而節省基肥費用及施肥工資約3 ∼ 4 仟元。
放眼國際 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2017 年12 月29 日,台肥也在「行政院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舉辦「台肥新型稻草分解有機質肥料──田間施用成果觀摩會」,會場響起了貝多芬第6 號《田園》交響曲,農情悅耳的旋律,如同「生技10 號」和「生技12 號」為緩解空汙帶來的嶄新曙光。台肥董事長康信鴻、總經理黃耀興親自到場,農糧署中區分署副分署長林美華、彰化縣農會總幹事廖振賢、大村鄉農會主任黃中亨等也共襄盛舉,表示支持與信心。
「在空汙問題日益嚴重的此刻,台肥很開心能跟各位分享這個正面消息。」康信鴻除感謝台中農改處的技轉及台肥研發處同仁的努力,他認為獲利不是主要考量,重點是能夠對台灣土地及空汙問題有所貢獻。他更在現場畫下願景,「希望今後不只能減少稻草焚燒,也能運用類似技術,使小麥及玉米等農作物收成後的農業廢棄物成為土壤養分,為緩解空汙與永續經營共盡一份心力。」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林學詩也表示,合理化施肥是農改場與台肥合作最多的技轉項目,這次成功跨足到有機質肥料,不僅降低農友自行收集稻草再堆肥的人力成本,也對環境保護大有助益。
台肥營業處、研發處引領眾貴賓走訪田間示範場,察看新產品效用。 友善土地一直都需要創新思維,天空的污染從土地來,現在台肥讓過去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稻草重新發揮價值,即為循環經濟跨出了重要一哩路。康信鴻認為,這2 支新產品不只是研發技術的突破,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新實踐。他也對台肥設下目標與期許,「全世界以稻米為主食的地方很多,焚燒稻草的現象在很多國家依然存在,因此,未來台肥希望能把肥料推廣到國外,改善全世界環境問題。」
透過這般不變的使命,台肥將持續推出更新穎、對社會更有幫助的產品,用農業更新之力,與全球居民一起呼吸更乾淨的空氣,為更美好的生活播下希望種子。
台肥康信鴻董事長(後排右7)、黃耀興總經理(後排右8)、研發處處長林學正(後排右4),以及台中農改場林學詩場長(後排右6)等人皆共襄盛舉「台肥新型稻草分解有機質肥料──田間施用成果觀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