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楊為仁、鄭成宏、陳耕太(台肥董事會辦公室)
攝影/楊為仁、蕭建原
春意降臨,正值萬物滋長的季節。來自台南沃壤的善化草莓和關廟鳳梨,酸酸甜甜的味道,是無可取代的當令美食。走一遭台南農會,從水果到農友,從土地到農會,串起在地農業的種種情緣。
紅豔豔的草莓,藏著粉色的微甜內心;外表帶刺的鳳梨,果肉卻是如此沁甜柔軟——酸甜參半的滋味,是初春乍冷還暖的自然獻禮,更是農會與農民在台南沃壤上的點點心血。
草莓雖以大湖名氣最盛,但台南善化的氣候、土壤條件適宜,種出來的草莓又香又甜,絲毫不見遜色;而關廟鳳梨早已名列「關廟三寶」,其不會太酸、也不會太甜的口感,來自天時地利的紅砂土質,更來自百年多來的培育研究。兩樣水果兩種風情,背後可見農會對耕耘付出的種種心力和助力,以及農民對自身及作物的堅持和挑戰。
第1 站:善化農會
善化區為台南雜糧重要產區,孕育出胡麻、番薯、芋頭、紅豆、甜椒、香瓜、蘿蔔等農作物。其中,善化草莓種植面積雖僅5 公頃,但因為南部陽光充足,造就特有的香甜氣息,絲毫不輸苗栗大湖草莓,吃起來甚至像水蜜桃。
無毒栽種 地面高架各半
精心設計的鳥網結構,以及善化特有的砂質土,是黃順成培育優質草莓的兩大助力。 從事草莓栽植已30 多年的黃順成說,「1983 年時,善化種植草莓的戶數不多,只有40 幾戶, 但價格高達1 斤80 元,相當不錯。既然自己有田、有地,為何不種?」於是他把原本種甘蔗、地瓜、小番茄的農地,改種草莓。「其實草莓什麼地方都可以種,但最好是砂質壤土。」黃順成說,善化土壤正好屬於砂質土,透水性好、排水性佳。
善化農會總幹事洪錦秀。 善化草莓大多從雙十節開始栽種,聖誕節開花結果,過年到元宵節是盛產期,可以採收到母親節前夕,一年約有4、5 次採收,「我的農地面積約6 分,4 分拿來種草莓。」黃順成以前曾用網室栽種,但架網後光線吸收不夠,加上授粉不良,所以又改回開放式。現在草莓園搭的是鳥網,主要是用來防鳥害, 孔洞較大, 非一般網室用的細網。
來到黃順成的草莓園,可以發現園區內有一般地面栽種、也有高架栽種,「草莓主要的天然災害除了鳥害,還有颱風、地震,若連下3、4 天雨,種在地面上的草莓根部也會爛掉,所以5 年前我開始將一部分草莓田改為高架栽種。」黃順成說,高架栽種固然有通風、涼快的好處,但地面種植更容易吸收養分,生長狀況也不差,因此將草莓園規劃為地面和高架各半。
黃順成的草莓園也開放民眾採果,品種有蜜香、豐香、蘋果、香水等4 種,「外觀平扁的是蘋果、尖的是豐香,豐香味道最香、口感最好,甜度可達12 度,是我的主力商品,蘋果等其他3 種則有花期較早的優勢,而且採收期比較長。」黃順成的草莓田屬於無毒草莓,主要使用台肥6 號和荷蘭、日本進口肥料。他說,台肥6 號為即溶複合肥料,成分為高磷鉀,對草莓的品質和口感都有明顯提升。
推廣在地農產 不遺餘力
對於種種農會產品的加工製程,洪錦秀總不時會親臨現場,主動協助。 照顧農友不遺餘力的善化農會,每年均針對農民開辦合理化施肥課程,邀請農改場專家上課,教導農民安全性用藥。黃順成從中獲益良多,因為無農藥殘留,市場收購價自然就會高。善化會總幹事洪錦秀說,生產作物容易受市場格波動。前年全台高麗菜過剩滯銷,農民血本無歸,善化農會就請家政班以高麗菜做出10 道菜,並邀請媒體記者廣為宣傳。結果原本1 顆10 元沒人要的高麗菜,經農會強力放送,價格攀升到1 顆20 元,圓滿化解高麗菜滯銷危機。
善化農會的胡麻油產品。 善化農會推廣在地農產的例子比比皆是,為鼓勵農友種植胡麻,洪錦秀用比別人更高的價格收購,別的地方每斤130 元,善化農會就用每斤150 元、甚至170 元的價格收購,果然吸引農民廣植胡麻。在短短4、5 年時間內,善化栽植胡麻的面積從原本的20 公頃,增加到200 公頃,使善化胡麻油遠近馳名。
而面對近年青農返鄉的火熱議題,洪錦秀表示,「有人說青年返鄉務農不切實際,但我認為,不但要做、而且還要積極輔導。」
不同於老農的傳統耕作,青農以精緻農業為主力,彼此之間不但互不衝突,還能截長補短。富饒多樣的作物,透過老青兩代農民的智慧傳承與激盪,將在善化滋長出更具競爭力的前景。
第2 站:關廟農會
農友靠著多年經驗,細心照料著每一顆鳳梨。 毗鄰騎樓街道的關廟農會,長期以來,除了是與台肥共同深耕台灣土地的夥伴,也是為在地特產──鳳梨,打出更響亮知名度的重要推手。一上農會2 樓,只見總幹事陳愛妹、推廣部的謝芳芬女士,以及在地鳳梨青農林豐偉,一夥人熱情親切地招待,種種農會與鳳梨的故事,就此在茶話間飄散。
用心x 互助x 創新耕耘
「其實,也沒有什麼最特別之處,我們只保持客觀角度,讓夥伴們生產的鳳梨價格穩定,讓他們感覺不像是生意人,而是用心經營的耕耘人。」陳愛妹謙和地說著農會的特色。關於農會對在地農友的實際協助,她則進一步說明,讓所有的農產品,都有最高品質,並且都符合認證,是農會另一個協助重點。
而在品質的層層檢驗上,全都有專家學者把關,「許多嘉義大學的教授,都是我們長期合作的顧問。」謝芳芬補充,在農地用藥的指導、農友契作的輔導、甚至田間管理的學問,這些教授每年均能分享自身寶貴經驗,以及時下的最新資訊,進而為關廟鳳梨的可信度加持。擁有多年推廣經驗的謝芳芬也提到,要創造良好的行銷通路,她與農友們所維繫的,僅「貼心」和「交朋友」而已,因為彼此間已建立互信,才能深入聽見農友的心聲,進而完善地為下一步準備。
「正因關廟鳳梨如此特別,我們更需努力傳承下去。」台大農業相關科系畢業,至今已有6 年農耕經驗的林豐偉,身負使命感地說著。在他看來,現今的農業新貌已大不如前,新一代的耕耘者,除了要有著面對多變天候損失的順其自然、秉持「不歸路」般的刻苦耐勞,更需積極吸收更多新知,並妥善運用。似乎是來自他這般領頭羊衝勁的影響,近10 多年來,投入鳳梨栽種的青農日漸增多。現今農會開辦的2個產銷班,已有70 多位農友加入,彼此甚至會利用LINE 來交換各自的學習經驗。
一整片經營鳳梨的小天地,還不只有農會、有田地,更有食品加工廠和展售中心「奉禮館」。陳愛妹說,在教育上,這些地點是關廟國中、國小的食農教育基地,也是東海大學通識課程的場地;在文化傳承上,它們也將鳳梨與在地的民俗慶典結合(如宋江陣);甚至在國際交流中,它們曾讓馬來西亞籍的農友,讚嘆這裡的鳳梨,有與眾不同的栽種方式。
陳愛妹(右)與林豐偉(左)於「奉禮館」門口合影。
從栽種到產銷 從產銷到品牌
林豐偉田裡的一叢叢鳳梨幼苗。 鏡頭跟著陳愛妹與夥伴們的車隊移動,穿梭了阡陌幾條,來到林豐偉的大片鳳梨田地。拜賜於各地專家的寶貴知識,以及前輩們流傳的經驗,林豐偉特地將農地選置在一群尤加利樹的背風處,以防受寒;近期,他更與夥伴們因應季節的不同選擇適當的新肥料,滋養每顆鳳梨。
除了鳳梨,鳳梨麵亦是關廟的在地特產;圖為關廟農會加工處進行日曬的團團麵條。 現任推廣部的農事指導員,同樣是關廟鳳梨深耕者的黃國斌解釋:「關廟鳳梨都有履歷,在這畝田裡就可見一斑。」仔細繞一圈,會發現這裡的鳳梨整整齊齊、分門別類成3 個區塊:在農地最深處的區塊,只見一叢叢鳳葉的,是幼苗區;往外一些,能看見形同竹竿的鳳梨芯的,是種苗區;最外側靠近道路的一區,則能見到一顆顆、待時機成熟便能摘下的鳳梨。
關廟農會多元的鳳梨產品,保有著關廟鳳梨特有的酸甜口感。 整整約3 甲地的面積,鳳梨總計可收成12 萬顆,按照往年的狀況,幾乎有8 ∼ 9 成能順利賣出。在農地不遠處,即是食品加工廠和奉禮館。透過窗戶一隅,可看見加工處專業而有條理的製作程序。走近奉禮館,只見種種創意的鳳梨酥、鳳梨麵和鳳梨酵素,精巧地擺放在店內各角落。關廟鳳梨,正以這份「奉禮」的心思經營及傳承,這份心思還包含著農會夥伴們的創新,更顯試著他們的用心。
「沒有啦,這是大家努力的成果,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已。」面對鄉親們每每的讚賞、支持與鼓勵,陳愛妹只如此笑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