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那些歲月的職場滋味 樂為台肥人

2017-10-01
3224
文、圖/退休人員 劉克敵
從花蓮氮肥公司到南港台肥六廠,劉克敵20年的台肥人生活,見證了台灣工業的時代轉變,目睹了最新科技的發展。工作之餘也投身藝文,一手撰文一手攝影,充實生活色彩。種種經歷,種種滋味,他樂為台肥人。
收到台肥公司贈閱的「台肥五十年」那一天,我是一口氣把它看完的。因為它的各篇報導都很詳實、中肯,滿足了我的懷舊感與求知慾。特別是那兩篇序文,把台肥公司在那最關鍵的50年裡,對國家的貢獻作了公正的告白。想到我自己也從民國45年起至65年止的20年間,一直在台肥工作與生活,似乎也分享到一份榮譽感。茲值本刊徵文之便,謹以感激的心情,把那段不平凡歲月中職場上的感受,以淺顯的話語綴成一篇取名為「樂為台肥人」,聊供回味。話待我從頭由到花蓮開始談起。
照片小姐名沈玉蓮,我特在花蓮教區水池中製造一朵人工蓮花。本張作品為駱香林所攝,影評人為台肥副廠長湯斯偉先生。
此為花蓮邊區拓荒小組,後排右第一人為縣長柯丁選,前排配攝影機者為作者本人,左一位小姐係引導我服險下山者。
故事從花蓮氮肥公司開始
那年,我本服務於台北工專,偶然的機會,得知花蓮氮肥公司(台肥七廠的前身)正徵求建廠工程人員。在拜見當時該公司的董事長黃朝輝先生時,他答應把我的資料送去花蓮。果然不久,我就接到花蓮氮肥公司人事課通知,要我立刻去上班。

40年代的花蓮,被人視為颱風、地震、落後的地區,我絲毫不在意。在蘇澳旅社任宿一宿後,第二天早上搭乘公路局嚴格挑選管理司機的公車,驚心動魄地通過蘇花公路,到花蓮廠完成報到手續。當時,工廠的正式機器安裝尚未展開,已有數位台大化工系的同學先來此就職了。經寒暄後,一位同學打趣地說:「歡迎老兄加入我們的行列,但得告訴你,花蓮這兒找女朋友很難啊!」他說的沒錯,後來的事實印證如此。

我被派在氫氦工廠,擔任液化空氣機器安裝。設備由西德林德公司整套輸入,該公司派來一位名叫諾德的工程師。此人脾氣不好,難與人合作。我被派接手,帶領數位幹練的技工操作,讓他心服口服,順利地安裝完成。隨即作試轉、試車,經過幾多操作調整後,終於產出合格的氮氣,與隔壁電解水產生的氫氣、合成氨。廠長派我去高雄磷酸錏廠,為期兩週的現場實習。回廠後正式擔任值班工程師,率同訓練合格的技工全天開工,分為早班、中班、夜班、普通班,輪流換班。當然,以值夜班及夏天值班最苦。
 
撰文攝影開拓生活色彩
好在約一年後,我被調升為檢驗股長,這才有了正常的上班時間,重新安排職場生涯。先是整理公家配給我的木頭家屋,正感受「吾愛吾盧」之際,遭遇了花蓮有史以來最強烈的一次、名叫溫妮颱風的侵襲。當晚,猛一股超強風暴就把屋頂掀去了,接著整間都被吹垮,只差幾秒,逃過一劫。事後,我把經過災情為文投稿寄至《台北新生報》獲刊出,並領到稿費。此為我一生中第一次投稿,卻啟發了今後寫文章的興趣。舉凡本地的《東台日報副刊》、本廠內發行的內部刊物《氮聲》、《台肥月刊》,都是我投稿的對象。在休閒娛樂設施極端缺乏(全台甚至只有一家電影院),生活枯燥之際,不失為一項打發公餘時間的不二法門。

直到我購置了一部照相機,才擴展了我的遊樂活動。花蓮縣境內的山水幽情、少數民族的祭祀歌舞、太魯閣的沿岸風物,都大量的攝入我的鏡頭。除供家人欣賞外,也偶爾投寄畫刊。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了台北市美而廉的陳雁賓,他是當時《攝影新聞》(《每日畫報》)的發行人,要我在花蓮成立該報分社,由我擔任分社主任兼記者。當下我毫不考慮,就答應了。

從此利用會員記者的身分,開辦了幾個東部有史以來最轟動的活動,如泰國水仙花皇后攝影比賽、東台灣狩獵(雉雞)比賽、花蓮縣海岸山脈濱海極落後地區拓荒;代表總社赴金門戰地採訪、花蓮縣記者環島訪問團。限於篇幅,我無法敘述其詳。但總社都出版了此特刊,此外,本人還擔任了花蓮縣各中等學校科學教具製作比賽的評審人,必須在此證明,所有活動都是利用自己的休暇期間,絕未影響自身原有職責,廠方不過問屬員的私人正常而有意義的活動。何況,我那些活動多少都為台肥作公關。自然,本人也能藉此發揮了某些潛能的成就感。
 
抗戰勝利70週年,在湖口閱兵台上頒獎後留影。
落腳南港台肥六廠
花蓮氮肥公司併入台肥行列後,台灣省的東西南北都有肥料工廠,對繁榮農村有更多的方便。公司方面,創設了一項非常有用的生管政策,就是由各工廠每年輪流舉辦聯合技術座談會,這對促進各廠的互助合作有非常好的作用。我第一次參加在高雄三廠舉辦的,我們數人,除了整天緊湊的開會外,第二天主辦單位的三廠特備專車,送所有參加人去附近的澄清湖(大貝湖)旅樂觀光,帶給我最大的樂趣。

不過歸來後,也對自己的心情上有了感應,覺得西部實在很美,我應該換跑道了,就是重返西部。想到留在花蓮的十年期間,於公於私都作了仁至義盡的付出,問心無愧了。但重返哪兒?最希望請調南港的台肥六廠,也許人有喜願,天必從之。終於奏準調來尿素工廠,再次放下身段從值班主管做起,不久後就調升為化驗股長,然後是製法工程師,最後的職稱為煤氣工廠副主管。因為來到一處新的環境,目睹最新的科技,每一階段我都以高度的興趣學習,一拖又滿十年。

綜合各方面的接觸、觀察,六廠所具備的特色為:(一)全廠各部門都走上制度化(二)設備均為最新(三)注重研究之發展(四)重視員工人性管理(五)蓬勃的藝文活動,人才輩出。限於篇幅,只能點到為止。只只舉一,例如尿素工廠那本管理細則就令人讚賞。我特別欣賞機器設備操作的「校驗表」那一項,至於談到藝文活動,詩人林錫嘉先生,本已作過相當詳實的介紹,且讓我再補充兩位:一位是擅長管理學的茅及銓先生,他在電視台上的節目最受人歡迎;第二是我要大力推薦的何政中先生,他所撰寫的那本「知人與用人」的鉅著,對現代管理的要訣有極精湛的講述,應是他獻給社會的最佳禮物。

看過「台肥五十年」中的篳路藍縷事蹟,看過季刊對歷任董事長等以繼往開來的努力,使台肥日益壯大的報導,又享受到台肥退休人員聯誼會的溫馨,使我要大呼一聲:「樂為台肥人!」
八二三砲戰後,代表總社赴金門前線採訪時留影,時仍為「單打雙停」。
近年的退休嗜好為彈古箏,常演奏曲子為〈漁舟唱晚〉、〈杜鵑花〉、〈綠島小夜曲〉。
在台肥六廠服務時,我利用空地種菜,我特另兩個兒子留影;中為作者本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