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鄭成宏、吉天行(董事會辦公室) 攝影/蕭建原
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有言:「管理就是決策。」一語道破管理於各行各業的重要性;而品質管理,更是整個產業管理中最關鍵的齒輪。在此一關鍵齒輪運作下,台肥肥料的品牌形象始終優質。
程偉政課長(右4)帶領品管課同仁,為台肥產品做嚴格把關 台中廠予人的印象,是眾多肥料生產機械與設備的集大成,深入現場了解後才會知道,這些肥料技術的背後,有一群菁英,專門驗證、改良肥料產品的數據與資料,進而給予優良品質的證明與安全無虞的保證──那是品管課,而肥料的層層繁瑣分析、檢驗與改良,就是他們的日常。
層層把關 包羅萬象
來到程偉政課長的辦公室,看似與一般上班族類似的環境氛圍,實則處處堆放著眾多報告與數據文件。坐在辦公桌前的程課長,還正忙著與2位工程師夥伴黃淯箖及鐘仕堯討論剛出爐的一筆原料數據分析。
台中廠技術組品管課是由1位課長、1位領班、3位工程師、4位檢驗人員所組成, 9人的規模,與台肥許多單位相比,人數並不算多;至於品管課的例行公事,「總體來說,可分成3大類:全廠生產績效的帶動、各種肥料產品的檢測,以及訂定ISO等級的管理系統;從整個技術組的角度來看,品管課蒐集資訊,方工課進行改善。」簡短幾句,技術組邵豪華組長便道盡了所有成員的工作職掌。
然而,再深入細部探究,品管課的工作繁雜度絕非三言兩語能形容,「從原料到樣品、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包裝,甚至是包裝袋的材質與包裝的方式,都是我們需要考量的。」程課長說,品管課的每位夥伴心中都需擁有「另一把尺」,不只量測製程與原料的各種細節,還需量測肥料生產線上的「千奇百態」。他進一步補充:「在工廠不僅需專注於『製造出產品』和『確保產品的品質』,我們的工作範疇需跨足更多面向。」舉凡原料到成品供應量有無短缺、各種原料的成本與特性比較等,都是他們例行公事的一環;換句話說,台中廠29.4公頃的面積,所有能投以「管理」眼光的角落,都與他們的工作職掌有所連結。
管理之外,如何與多方相關對口進行良好的「聯絡」與「溝通」,更是品管課每日所需面對的挑戰。邵組長笑著說,「裁判」是品管課的另一個身分,不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單位,任何關於「質」與「量」、「送料」和「收料」爭論或議題,總要由他們出面協調。
黃淯箖工程師補充道,品管課的對口大致可分為「內部」及「第三方」2大類。所謂「內部」,通常是貿易處、營業處、生產處、技術組方工課以及台肥其他工廠的夥伴,諸如前述程課長提到的成本、研發等議題,都需與他們進行密切討論。至於「第三方」,最常面對的就是客戶與其他的利害關係人,像是SGS或ISO檢驗單位的相關人士,對於他們的客訴,專業的產品知識,便是現場教學與化解誤解的必備。鐘仕堯工程師說,品管課不時也會代表台肥公司到國內外各種場合參賽或參展,透過這些露面機會,間接會與一些國內大廠接觸,進而有合作機會。
品管課同仁在檢驗室為各式原料進行質量、強度、成分、濕度等多項分析。
品管課組成的團結圈「繞圈圈」,在台肥自主改善活動及全國「團結圈活動」中皆榮獲獎項。 突破難關 合作無間
對品管課而言,「人」與「產品」帶來的挑戰,在在考驗著他們的專業;而難以捉摸的「天災」或「突發狀況」,除了考驗應變能力,更挑戰著他們的「精打細算」。「就拿每年幾乎都會遇到的颱風來說,我們總要在氣象預報後,第一時間就開始預想,下一批原料數量究竟要購買多少,以及需要多早以前預訂。」程課長會這麼說,是因為一旦颱風逼近,進口原料貨船的航線就會受阻或延期。曾有一回,因颱風來襲影響貨輪的航程,導致台中廠在颱風期間的生產運作上有些吃緊,所幸品管課巧妙引導,讓大家在用量上仍有空間,進而度過難關。那樣的緊迫,在程課長的描述下,卻如談笑風生,他與夥伴們甚至認為,那次的颱風,讓他們更會精打細算了。至今為止,品管課一直保持著零產品瑕疵的成績,也許正是這般處之泰然的成果。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成績,是品管課於「自主改善」的獎項。在程課長辦公室一角,就能看到品管課組成的團結圈「繞圈圈」,於去年台肥自主改善活動中榮獲第2名的獎狀;「繞圈圈」甚至還在同年度的全國「團結圈活動」中榮獲銅塔獎。品管課於團隊間建立的優質效率與默契,以及品質及管理不斷求新進步的堅持,從這些殊榮即能看出。
檢驗室裡的精銳儀器,能夠讓品管課同仁熟悉各種肥料的特性。 精密量測 鉅細靡遺
想像一下,理化實驗室與眾多精密量測儀器的組合會是什麼?品管課的檢驗室,正是這樣專業的大型空間;要入內作業,得先著上實驗衣、穿上特製塑膠鞋、戴上防護鏡或口罩。
走進檢驗室,滲入感官的是一陣陣無塵淨潔氛圍、映入眼簾的是一台台高級先進設備,品管課每天都會來到這裡,分別為不同原料進行質量、強度、成分、濕度等多種性質分析。檢驗室負責人蔡宏志領班說,這間實驗室其實非常年輕,2017年8月才成立於台中廠;即便剛
成立不久,迄今已創下了不少優良的檢測成果,「我們這裡有幾台儀器,也幾乎跟這間檢驗室一樣年輕。像是這台『全自動總氮分析儀』,能夠準確地列出各種原料的含氮量;而這台『發射光譜儀』,則能透過超高精度的光學放射,去剖析原料中每個元素所占的百分比。」
檢驗室裡的每台精銳儀器,能夠讓品管課的成員們駕輕就熟於各種肥料的特性,但若把「研發」的觀點也納入,可就真的有挑戰性了。「肥料中最常見的元素是氮、磷、鉀,但肥料也會與時俱進而不斷研發。要有新產品,光會檢測還不夠,還得有更多的『嘗試』與『推測』才行。」蔡領班一面說著,一面指向一旁的泥炭與尿素組成的新樣品,這是目前正在分析的「未知樣品」。他強調,這樣的新品,是無法緊靠一般傳統觀點能分析的;換言之,一旦成功研發了一樣新產品,也同時能掌握一個新的分析技巧。
至於檢測室的各種檢測成果,如何在第一時間準確而迅速地傳達給各部門呢?除了成員們的記錄,品管課最主要的利器,是台中廠導入的「SAP」及「Trello」等專案管理系統與軟體。透過這些程式的高效能資料整合與傳輸,各單位只需開個視窗,便能與品管課的夥伴交換最新資料成果,「這樣形成的另類『網路』,真的讓我們彼此間無縫接軌。」鐘仕堯工程師笑說。
以穩定為基石 化成就為品質
縱觀品管課複雜而繁瑣的工作量,問邵組長需要具備何種人格特質才可以勝任,他回答需要「細心」、「良好溝通能力」和「熱誠」;而在繁複高壓的環境下,問9位成員如何能應對自如,「我們不多想什麼,只想著如何給農友們最好的產品品質;在這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學到更多專業新知,更能在無形中為肥料產品建立出『優質履歷』──那正是我們的成就感來源。」蔡領班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鐘仕堯工程師則補充,工作之餘大家除了不時相約吃飯,工廠大樓內的運動場和咖啡機,更是大家常聚在一起打球、喝咖啡聊天之處。「那幾個地方,有許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套一句程課長的形容──品管課的工作,有如「鴨子滑水」,看似平靜,其實水面下的腳掌必需不斷拍動,才能持續前進。產品的「質」與「量」是他們最基本也是最終的目標,產品供應無虞更是他們不變的使命,「我們絕不會輕易滿足於現況,無論生產管理還是品質管理,我們只會有不斷的改善,以求更好。」程課長笑著總結出品管課的終極任務;「所謂品管,不僅是做最終的防範,更要做最符合規範的規範。」邵組長說著,語氣嚴謹卻又泰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