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後石斑時代」面面觀

2016-10-01
6631
文.圖/研發處 邱仕彰
台灣大部分的海水魚類不管是否美味,或者在原產國是否屬高貴魚種,都被通稱為「菜魚仔」,在台灣內銷市場屬於「百元以下俱樂部」。唯獨石斑魚類不同,牠們有著極其尊貴的地位,且各個有名有姓,如瑪拉巴石斑、龍膽石斑、老虎斑等,就連雜交「龍虎斑」,也有這樣響亮的稱謂。時至今日已有所不同,高貴的石斑魚因為中國與東南亞的輸入競爭,價格大幅下跌,石斑魚產業正在悄悄轉變中。
金目鱸在很多國家都很名貴,在台灣卻是「菜魚仔」。
過去養殖石斑魚池邊價格甚高,但現在如果育成達不到70%,就很難賺錢。過去石斑魚曾經為台灣養殖產業創造了一段輝煌年代,然而面對市場環境變化,臺灣的養殖戶們要何去何從?如何轉型走出另一個新的養殖紀元?石斑魚產業最初是從瑪拉巴石斑魚開始發展,在最興盛時期,本人進入養殖業,看著石斑魚產業發展壯大至今。養殖產業因石斑魚而持續維持在高檔價位,為養殖業者賺取豐厚的利潤,因而也催生許多影響台灣養殖產業的關鍵技術。
高密度養殖與雜交石斑魚的出現
筆者進入養殖業時正逢石斑魚產業的興起,老東家謝清輝先生曾指導我說「石斑魚的英文為Grouper,其意就是group加上er,合起來就是『成群者』的意思,說明石斑魚是可以進行高密度養殖的。」這觀念在當時算是滿先進的,因為石斑魚剛開始養殖時,很多人認為石斑魚是喜歡躲在天然岩礁中,十分兇殘的肉食性魚類,所以會在養殖池裡放 置水管、石頭,設置魚群躲藏處,甚至採低密度養殖。實際上到現在,石斑魚成魚養殖 密度可以維持在「1,000m2魚池中養殖10,000 尾以上」,如有經過篩選分池,養殖密度還可以更高,單看數字一般人是很難想像這個 密度有多高。由於石斑魚是底棲魚類,除了覓食之外,多數躺在底層很少移動。若照上述密度換算起來,當達到成魚時,每尾魚可以分配到的面積是30~40cm2,意思就是魚群在池底是密密麻麻地疊靠在一起。此外,石斑魚與其他養殖魚類的不同在於可以魚種雜交,加上野生石斑種類多元,所以在石斑魚的養殖上,比起其他魚種來得豐富。運用它的特性,加上養苗業者的努力,造就許多不同種間雜交石斑魚的出現。這些新種的石斑魚長得更快、肉質更好,以龍膽石斑和老虎斑雜交所培育出的「龍虎斑」為例,牠在市場上廣受好評,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優質的選擇,並且曾經創造更大出口產值,讓台灣石斑魚養殖業持續興盛。
石斑魚的大宗:瑪拉巴石斑(青斑)。後期的瑪拉巴石斑因為混種的關係,跟最早的體型體色已不大相同。
室內高技術密集循環水產業
高技術密集的「石斑魚室內循環水產業」出現,建立了內陸石斑魚室內循環水養殖技術。這項技術的代表指標就是中華生技所設計的循環水系統,在中國建立多個石斑魚室內循環水養殖場,之後與海洋生物博物館孟培傑博士所合作的水質檢測與效能標定研究,更在2009年世界循環水會議中上台發表成果,成為全台灣以此技術成果展現的第一人,這是難能可貴的榮耀。此時,許多公司嗅到商機,紛紛投入周邊產業,如生物濾材、物理過濾機與蛋白質除沫器以及自動化監測設備等高密度的室內養殖設備。之後接 續出現的室內蝦類高密度循環水養殖系統,都是基於石斑魚循環水養殖技術所衍生發展而來。
屏東佳冬鄉洪瑞崑先生,參加2015年舉辦的「全國優質石斑魚」競賽,獲得優等獎,並且為台肥「活力漁寶1號」的實驗戶以及愛用者。
生物濾床,由不同種類生物濾材加以組合,用於降低水中的亞硝酸以及氨氮等不良因子。
「石斑時代」影響下的三大技術
  • 長程活魚海陸運輸技術
石斑魚是餐廳的高檔料理,身價不匪,為求鮮美,出貨都是以活魚為主,所以石斑活魚在陸上運送技術,如專用的活魚車、海上運搬船技術與運送船隻的興建,都是因應這個產業所發展的。石斑魚高密度的吋苗運送,讓小港機場的貨運場可謂是車水馬龍。要多少水配多少魚、如何讓魚苗到種苗場前給予最佳的照顧,或者如何將10多台斤的活龍膽石斑送到國外等,這些禮遇是「菜魚仔」所無法想像的尊貴待遇。
  • 高級魚類人工飼料技術
石斑魚養殖產業也造就了台灣高級魚類養殖飼料技術的興起,過去海水魚的飼料是以鱸魚飼料為主開始發展,但是鱸魚飼料的配方無法適用於石斑魚。當時室外石斑養殖盛行「以魚養魚」,如用鯖魚、鰺魚來養石斑魚,但要使用室內循環水系統養殖石斑魚,就面臨無法直接用魚體當飼料的問題,所以養殖業者開始有人工飼料的需求。如果以鱸魚料為基底的配方是不行的,石斑魚吃了會產生脂肪肝(例如 2~3吋魚苗的肝臟,不是硬梆梆就是軟趴趴)或成魚頭部斜上翹起的翹頭石斑等怪象。當時飼料廠配方師,花了很多精力設計配方,並經過多次研發改良並減少魚粉使用以降低成本,最後終於研發出經濟且適合石斑魚的人工飼料,沿用至今,可知海水高級魚類飼料配方的成功與石斑魚產業的繁榮發展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性。
  •  中間育成繁養殖技術
石斑魚苗繁養殖與其他「菜魚仔」不同,石斑魚類從開始就是在室內培育石斑魚苗,依據不同階段餵食輪蟲、橈腳類及豐年蝦等餌料生物,且餵食時必須準時而足量,餌料生物也必須是固定規格及品質。因為石斑魚苗從白身到五吋苗時期殘食性嚴重,所以必須將石斑魚移到室內中間育成養殖場。當時枋寮、林邊興起許多室內白身魚苗中間育成養殖場,因為時間短獲利快,所以無論本科或非本科人士都紛紛投入技術研發,造就許多當地人一夕致富。 所以台灣魚類的繁養殖技術,因為石斑魚產業的發展,在全球享有執牛耳的地位,後期學術界對石斑魚類病毒疫苗產品開發,更是投入大量心力,使台灣石斑魚養殖產業得以持續位居於領先地位。
收獲中的石斑活魚。
石斑產業困境
石斑魚產業已榮景多年,但近期的發展也埋下了潛在的隱憂。因為石斑魚的出口一直以香港為大宗,中國崛起後更成為石斑魚出口最大集中地。為避免單一市場集中風險,此時業界與政府開始提出呼籲,希望將石斑魚推廣至其他國家,然而除中國外(含香港)食用石斑魚的國家很少,例如日本雖有食用石斑魚的習慣,但藥物檢驗相當嚴格,喜食的規格與台灣養殖能提供的規格不同,不易打入當地市場。
 
林園的石斑魚中間育成場。
台灣過去擁有養殖石斑魚的技術優勢,成為出口的主力,更因中國經濟的崛起,延續石斑魚的高價時代。然而接續的技術外移及中國激烈競爭,造成出口困境,致使石斑魚價格連翻下跌,連「菜魚仔」也追上石斑魚的價格(曾經泥鰍價格因為韓國搶貨,連泥鰍池邊價漲到了90元/台斤)。目前看來似乎沒有新的魚種可以取代石斑魚,然而舊的石斑魚種不具競爭力,新的種類開發卻還遙遙無期,台灣石斑魚產業似乎來到了另一個新的時代,也就是本文所稱的「後石斑時代」。「後」這個字代表了對於石斑魚養殖產業感到絕望嗎?在我看來,並不說明它已是夕陽產業,而是另一種的省思。畢竟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都有其光輝燦爛具代表性的技術與產業,應該是我們要回顧過去深刻反思如何延續石斑魚產業的榮景後,繼續勇敢向前邁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