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拒絕無知消費 魚從哪裡來? 慢魚慢食珍視海洋

2017-07-01
3827
文/編輯室 諮詢/研發處 邱仕彰
「慢魚運動強調的購買海鮮,應以什麼為優先選項?」這是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育組主辦的「借問魚從哪裡來」活動有獎徵答題目,藉由活潑的通識教育,讓生活在島國的我們更關心海洋文化,也 對吃進肚腹裡的海鮮更加尊重、同理與感恩。
民眾在魚市採買時可以詢問老闆魚的來源,發揮消費者制約漁業活動的力量。(圖/達志提供)
1986年,義大利人卡爾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發起「慢食運動」(Slow Food),最初是為了對抗速食文化,希望大家重視傳統飲食、生態及產業環境。「從產地到餐桌」的慢食主義,期望人們不僅在 生活中更珍惜食物,也可以透過購買行為幫助並支持當地農業、糧食生產和美食藝術。

文化是民族或住在同一區域裡的人民生活一部分,「食物跟文化是有連結的,要介紹自己的國家就得從食物開始。」研發處邱仕彰組長長期觀察農漁業發展,他認為食物和土地相互連結,要了解食物來源,才能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更深的體悟。
慢食運動促使人們更加關心環境與土地的關係,不管是支持在地小農、關懷當地季節飲食及產銷方式,或是小規模生產者是否有公平合理的環境和報酬,以提供消費者合理的價格等各樣議題,慢食主義者希 望提倡維持「單個生態區」的飲食文化,食用當地蔬果,促進當地飼養業及農業。正因為如此,慢食對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海洋生態
失衡警訊
現今,濫捕已經讓全球漁業資源面臨枯竭,根據科學家預測,海洋在2048年可能會一條魚都不剩。為了避免這樣的危機,國際間紛紛訂出各項政策來規範漁業,限制漁獲量與漁期,期望在善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也能保護海洋,讓下一代可以吃到新鮮的魚。

近日新聞也報導,澎湖白沙港區湧入大量水母。學者表示,水母大爆發其實是海洋生態失衡的一大警訊。海科副館長陳義雄說,水母是食物鏈中比魚類低階的生物,一旦魚群數量降低,水母就會因為少了天敵而大量繁殖。另外,有些餐廳業者甚至祭出「海鮮吃到飽」的噱頭來招攬顧客,對於靠海維生的漁人們,就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撈更多的魚來滿足市場需求。

台灣是漁業大國,但大多數人卻對「魚從哪裡來」一臉茫然。邱組長指出,台灣人很幸福,因為 有些國家能吃到的魚種不多,例如鮭魚、比目魚或鱈魚,有些國家甚至只能吃到醃鹹魚,但在台灣卻隨時可見多樣新鮮魚獲。「但是這也是一個警訊,因為餐桌上常常有魚,逐漸對食材視為『理所當然』,而一點都不珍惜。」邱組長語重心長地說。

因此,推廣慢食運動有成的義大利生物多樣性 慢食基金會與漁民組織於2003年聯合發起「慢魚運 動」(Slow Fish),期望透過慢魚主義,讓人們尊 重海洋生態、吃得適量,以「在地、當季」物種為 優先購買選擇,不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過度浪費海 洋資源;也期望大家能更了解海鮮原產地與產季資 訊,共同透過消費的力量選擇合適的海鮮,進而產 生保護海洋的能力。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漁產,但鮮少人知道這些海鮮的來源或捕撈方式為何。(圖/達志提供)
STEP1:懂魚
從購買開始
依據農委會公布,特定水產動植物之產卵期 或繁殖期為禁漁期;但雖如此,因著生計問題,台 灣非法捕魚的情況仍然嚴重。包括電魚、毒魚、炸 魚,漁船違規採捕九孔、龍蝦等行為也層出不窮, 不僅破壞漁業資源更污染水源。加上魚市場也沒有對漁產的「捕撈方法」加以標示,大 家習慣「看到魚就買」,沒有關心過 魚的產地及來源,這樣的消費行為無 形中也助長了非法捕魚的猖獗。

國立海生館陳勇輝博士在〈借問 魚從哪裡來?——慢魚運動〉一文提 出以下方法:大眾可以在購買前請問 老闆「海鮮從哪裡來?」再決定是否 購買,讓魚販感受到在消費中傳達保 護海洋資源訊息的重要,自然而然順 著「顧客第一」的心態,在市場利益 所趨下,多批發來源正當的魚貨。邱 組長認為從小就要開始教育消費者,當在市場看到體型偏小的水產品時, 表示該物種數量已大幅減少而不去購買,如此便可以讓消費者發揮制約漁業活動的力 量, 間接達成保護海洋的目標。 
STEP2:愛魚
從教育打底
養殖是未來漁產品的主要來源,而「養成一條魚,背後有許多人付出的心血,必須有養殖業者的付出、研究人員的貢獻,以及台肥自家生產的活菌產品,提供養殖業者解決許多環境生態水質的難題,靠這麼多人的努力,一條魚才會長得健壯,在我們家裡的餐桌上也才可以吃到一條新鮮肥美的魚。有時候,看到從海中捕撈起來的小魚都還沒長大就被捕撈起來吃下肚,心裡真是有說不出的難受!」

台灣休閒漁業發展協會何立德秘書長在《漁業推廣月刊》第367期提到,在農委會及漁業署持續的政策階段推動下,從富麗漁村觸動台灣休閒漁業啟動,持續一鄉一休閒(一村一品)、魅力漁港到農村再生,以及近年來持續興辦的小小漁夫系列親子遊程,成功推出漁業旅遊並受到青睞與重視。

邱組長也認為,台灣的海洋知識應當列入國小學童的通識教育,從年幼開始做起,知識才會永續 經營。「我們只知道魚好吃,想吃好魚,卻不知道魚的產地在哪裡。就像政府大力推廣的各種漁業文化,只是變相的美食秀,反而造成特定魚種加速消失,都是因為海洋知識的不足,最後沒有盡到保育責任。」
結合線上資源
台灣慢魚接軌國際
台灣各鄉鎮的漁港很多,聞名的更是不少,北部有八斗子漁港、南寮漁港;中部有梧棲漁港、王功漁港;南部有安平漁港、前鎮漁港;東部則有南方澳漁港;離島也有吉貝漁港等,總計多達299 個。在推廣慢魚運動的過程中,學校不僅可以將海洋生態納入課程,國內外家長也可以趁著假期,參加各縣市漁業體驗營。再加上現今網路發達,網站上有各式各樣資源,像是《漁業署官網─漁業兒童網》就提供了各樣豐富的影音資訊,輕鬆跟孩子一起悠遊在「魚的世界」裡。

透過各縣市鄉鎮搭配國小學生的通識課程,增進大眾對居住環境的認識,並多加了解在地魚類。邱組長肯定地說,「目前國外推行慢魚精神的成功案例很多,像運動發起國家義大利熱那亞(Genova),歐洲、北非、美國、加拿大到加勒比海,都已漸漸喚起人們對地球生態的重視;而在國內,屏東東港櫻花蝦和新北市萬里花蟹的保育行動就做得很好!」
從懂魚、愛魚到慢魚,認識自己國家就從了解自身漁產開始,邀您一起響應慢魚運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