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李幸紋、許惠娟(台肥董事會辦公室) 攝影/李復盛
從一個連伯朗咖啡都沒喝過的門外漢,到屢屢獲獎的冠軍神農,方政倫一路走來其實顛簸,曾為行銷宣傳傷透腦筋,繞了一圈,發現咖啡品質才是王道;曾想離鄉赴城市打拚,但現在的他只想繼續擦亮招牌,要大家知道,最好的咖啡就在阿里山鄒族產區。
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統計顯示,至2016 年底,全台咖啡館總數共計2,953 家;居高不下的數字,是近幾年台灣到處飄起咖啡香的印證,也帶動台灣咖啡生產與烘焙技術竄升,不僅出國得冠頻傳,更吸引諸多國際同好來台一覓芳蹤,其中,位於阿里山的鄒築園便是其一。
從阿里山公路往上,行至海拔1,200公尺的坡上,眼前一排排與人等高的咖啡樹迎面而來,不用多說,不遠處便是方政倫經營的咖啡廳鄒築園。這裡飄散著濃厚的「冠軍」咖啡香,分別是2007 年雲林古坑主辦的全國咖啡評鑑會冠軍、2014 年的水洗豆與日曬豆全國賽雙料冠軍;其生產的蜜處理豆更在去年CQI(國際咖啡品質鑑定學會)評比得到86.5 分,擠進世界咖啡前30 名,優異成績亞洲首屈一指。
咖啡豆品質才是根本
畢業於光武工專資訊學系,方政倫曾考慮進入最夯的電子業,也十分嚮往城市的光與熱,令他返鄉繼承家業時一度鬱卒。直到有一天,他從親戚家帶回一株咖啡新苗,才使他從一個連伯朗咖啡都沒喝過的孩子,走上熱切的咖啡之路。
說到底,人生多是一連串的意外與巧合,方政倫第一次烘焙咖啡豆竟是使用烤肉架,自然烤得跟木炭一樣黑,沒有人敢喝。他將豆子拿在手上一捏就碎,咖啡香氣立即流洩而出,「我頓時覺得很神奇,不禁想著如果提升設備,就能做出更棒的咖啡了。」
咖啡門外漢出身的方政倫,憑著過人的實驗精神,終端出冠軍級的自產咖啡。 咖啡的濃郁香氣勾起方政倫的強烈好奇,炒菜鍋、烤麵包機、甚至茶廠用的圓筒炒菁機都被他拿來做實驗,咖啡的百變香氣重燃起他對生活的熱情。他也開始潛心鑽研咖啡烘焙技術,2007 年他的水洗咖啡豆拿到了冠軍,「用最人工的方式製作咖啡豆,卻得到了冠軍,這對我而言意義重大。」賽後,得獎光環吸引很多人來參觀,方政倫於是開始規劃開設咖啡廳,順便販售自家本就生產的茶葉特產。
然而此時的他尚不知考驗早已等在前方,準備給他一個更大的功課。咖啡廳開幕一週後,八八風災來襲,完全沒有客人上山光顧,營運面臨危機。方政倫便開始積極到外地展售、參加政府協助的講座活動等,想以此推廣咖啡。為了度過危機,他將重心擺在銷售,咖啡技術就此停滯不前,顧此失彼的結果,之後幾年,咖啡豆名次開始陸續下滑,反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危機。直到他參加了一個夏威夷咖啡豆大師的課程後,除了驚訝於原來咖啡豆還有這麼多種處理方式,也深刻體認到自己的不足,「再好的行銷、再好的包裝、再好的故事,永遠比不過咖啡豆品質的提升。」方政倫徹底醒悟開始改變,這一變,也將他帶向另一條咖啡冠軍之路。
本土咖啡揚眉吐氣
在鄒築園,可以發掘台灣本土咖啡的驚艷。 阿里山擁有種植咖啡豆得天獨厚的條件,乾濕分離且土壤肥沃;在夏季雨季時,咖啡豆成長得非常好,不僅甜度很高,香氣也很強烈。鄒築園位於阿里山海拔1,200公尺,霧氣瀰漫,冷涼溫差大與水土滋養,在此種出來的咖啡豆屢屢黃袍加身。但方政倫很清楚,雖有土地肥沃的利基,要更加強田園管理與後製技能,才可能創造出更可觀的咖啡事業。
方政倫的日曬咖啡很獨特,喝下去有威士忌酒香,究其因,是因為他做了17 年的日曬豆,經驗豐富。但他其實偏好蜜處理的方式,「亞洲地區評鑑最高的咖啡豆,也是使用蜜處理的方式,雖然蜜處理的難度較高,但若處理得好,甚至可以勝過其他兩種方式。」
鄒築園的咖啡香飄了洋也過了海,日本、東南亞、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遊客都慕名而來,方政倫不吝與他們分享環境和品種的差異、管理的方式、採收的後製處理等。這份熱心源自於他自己曾碰壁,因此更加希望能藉由自己的歷程,讓他人能更順利地找到方向;同時也因他認為台灣的茶葉與咖啡已經很少了,與其將資訊保留起來,不如分享出去,才能在國際上交流。「之後打算改建工廠,重新規劃動線,加入咖啡的製程教學,讓民眾跟店家都可以來參觀,更加了解咖啡的種種。」
鄒築園的每杯日曬咖啡,都蘊含著蜜處理的獨特香濃。
一路走來,方政倫常遇見有人質疑國外的豆子較為便宜,而且風味也不差,為何要買昂貴的台灣本土豆子;每每遇見這問題,這位咖啡王子總是激動地強調:「新鮮度是咖啡的王道。」咖啡由豆類製成,若在運輸和儲存的環節上出了問題,很容易產生黃麴毒素,長期累積將對身體有很大的害處。台灣的咖啡豆較少,庫存機會不高,因此新鮮度相對較高,安全性也較強,當然價格也就較高。鄒築園讓咖啡園與製作流程直接呈現在顧客眼前,這做法也使得顧客對本土咖啡開始認同。
遍品咖啡,方政倫認為花香的咖啡豆是最高階的,價格相對也很高,但香氣短暫,稍縱即逝。其次是水果型的香氣,再來則是堅果類的咖啡豆,因儲存時間長,味道尚可。藥材、花生、稻米等比較接近土壤的氣味,因高溫潮濕、儲存不易,是較差的咖啡豆。而阿里山的咖啡豆因為新鮮且海拔夠高,擁有果香的氣味。「鄒築園的咖啡豆極具特色,日曬豆擁有白蘭地的水果酒香,香氣鮮明且讓人印象深刻。」他每年每個批次都會製作這樣的香氣,讓咖啡豆品質統一,也讓顧客對鄒築園的香氣留下記憶。「但穩定製程與固定風味,是最困難之處,因此堅持每一個細節,便是最重要的課題。氣候會造成咖啡產料多寡與甜度的差異,雨水多時,白蘭地的果香味會略淡,但是香氣的基調卻不會改變。」
施肥也講究科學
為了種植高品質的咖啡,方政倫在使用肥料上相當講究。他早期使用黃豆粉、2 月開花前施灑一些高蛋白的肥料,之後再使用磷鉀肥;在咖啡結果的5 ∼ 9 月,再施用2 次鉀肥。多年下來,他現在也嘗試分區灑肥料,並且記錄種植出來的結果,在年底前做出一個報告以利來年參考。
方政倫也是用肥料種植好茶葉的高手,他每次收成完都要放肥料,一天至少4 ∼ 5次。現在他使用複合有機肥,冬茶採完後,茶樹便會冬眠,所以在12 月至過年期間他會施放基肥,這一次得花費上2 ∼ 3 個月的時間,預備給春茶使用。但因使用的複合有機肥料具有時效性,因此施肥後不能馬上採茶,須待一個月後再採收,如此茶葉較不會喝出肥料的味道。
在施用肥料上,方政倫深具科學精神,他說茶樹若開花結果,就表示養分都被花果跟果實給吃走了,茶葉就吸收不到養分,也代表氮元素不足,此時他會使用尿素去改善。至於選用何種肥料?他說:「我很早就開始使用台肥了,因為選用台肥的肥料後,茶葉產量提升,且茶香味會較甜。」
高海拔1,200 公尺的天時地利,孕育出鄒築園的高品質咖啡豆。
咖啡裡的鄒族意識
方政倫體會咖啡學海無涯,不斷吸收新知精進技術,自2012 年開始有系統地參加比賽,分別將乾燥時間不同的豆子製成樣本,他說:「名次對我而言不重要了,我要的是參考比賽的客觀評分,用來調整我的處理技術。」他也在去年與台肥合作,透過台肥嘉義區主任康晉嘉與阿里山農會牽線,由台肥提供「活力磷寶」、「黑旺特4 號」和「即溶複合肥料」,並輔導其有計畫的施肥與管理。計畫目前仍在進行中,除了試驗是否能提高產量,重視咖啡豆品質的方政倫,也希望了解施肥方式對咖啡豆風味的影響。
如今的鄒築園,不僅成為國內外咖啡業者競相參訪之地,各國咖啡愛好者也慕名而來;而方政倫忙於咖啡農務與店務之餘,也積極在各地產銷班分享種植經驗。當年自己摸索咖啡路,常找不到方向,如今他不藏私,提攜後進,認為越多人種植咖啡,越能聚集經濟效益。
同時,方政倫更希望將鄒族的溫度與熱情,注入在他的咖啡裡,鄒築園的包裝和設計,以及咖啡廳的內部裝置,都使用了鄒族的圖案。「我一直想將咖啡變成原住民的產業,也讓人們知道,最好的咖啡就在阿里山,也就是鄒族的產區。」這是方政倫的願望也是他努力的目標。
方政倫不僅對咖啡的製程有所鑽研,對於咖啡豆栽種的過程,更是觀察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