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中都農合 為農作注入新生命

2018-11-09
4569
採訪編輯/鄭成宏、吉天行 攝影/陳飛 照片提供/馬聿安
中都農合與梧棲農友討論著耕作的種種。
說到「農作」,自然會聯想到天然、自然的意象,以及其身為糧食主來源的高度價值,對於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中都農合)來說,農作的意義還不僅於此,融入「幸福感」與「永續發展」的創造、融入品牌與品味的建立,其所孕育的農產品,更可以是一種飲食文化與國民素養。
創辦至今還不到3 年,中都農合深耕農作的腳步已遍布台中各農業角落,甚至廣及外縣市與國際。農學院出身的中都農合創辦人馬聿安,為中都農合提出的中心思想「天時、地利、『農』合」,便刻劃了一種自然與農友、消費者間的和諧,而架上各個包裝獨特的產品,則承載著這般和諧下的各種深耕故事。
全方位SOP 從生產著手的新思維
開門見山,談及農作,馬聿安便點出了中都農合自創社以來便需與各地農友共同面對的挑戰──現今農業的市場機制。

「對於這種機制的應對,『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往往是過去農業常見的選擇。」馬聿安娓娓道來,他指出,這種方式看似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但實際上,表面看不到的成本,諸如非友善農法所產生的各種環境傷害,全由社會大眾承擔,最終獲利者,往往只有參與生產鏈的人。這種獲利只能是短暫的,長久下來,各種衍生風險很容易使生產者無法承擔,「對整體農業,甚至整個社會來說,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為跳脫此一傳統窠臼,馬聿安引進了「群眾式生產(Production by Mass)」這項新穎的方法。概念上,以「人」為核心,遵循「友善環境」的原則進行農作生產;執行上,中都農合將自身化為一座與農友溝通的橋梁,親自與各農友實際互動,給予陪伴與合作,進而營造彼此的信任感,同時使農友們找回對在地農作的信心,「我們稱這種互動模式是『參與式契作』,在這種模式中,有嚴謹的監督、精準的分析,每個人都能實踐CSR 的精神,且因為投入大家的關懷,農產品的產銷履歷能夠更加優質,整個價值鏈也能達到回饋社會的目的,創造真正的共享。」馬聿安解釋。

投入關懷之外,為使農友們擁有紮實且與時俱進的農耕概念,中都農合還借鏡國外,花了3年多的時間精心為各種農作首創「操作標準作業流程」。以大豆契作的流程表來說,攤開這張A3的精細表格,除了能看到於不同時間點所需進行的工作項目,諸如「除草方針」、「灌溉原則」、「災害應對策略」、「肥料用量掌控」等細節,也都清楚標示。甚至,中都農合還搭配各種活動、課程與講習會,現場為農友們解說與示範其中的內容,使新知與新訊更容易被掌握。

中都農合也與各方專家合作,於作業中提供農友各種設備、資材與協助,更讓他們了解何謂生產成本,以及如何控制風險。「很多人都說農業只能靠天吃飯,但當農友們有能力去預測、去評估各種災害風險時,就能適時做出改變。」

而扮演著在地肥料權威的台肥,則會以厚實而專業的肥料諮詢服務,為中都農合與在地農友們打下扎實的耕耘基礎。中都農合對於台肥的優質肥料,也給予極大的肯定,像是「硝磷基黑旺特43 號有機質複合肥料」,即是馬聿安相當喜愛、相當推薦給夥伴們的一款產品,其富含有機質與泥炭、利於增進農作地力與保肥力等特性,恰恰使主打友善耕作、健康食材的中都農合如虎添翼。

中都農合所提出的標準作業,並非固定化的公式,而是系統化健全流程。對馬聿安來說,在農作的生產鏈上,「穩定(Stable)」、「安全(Safety)」和「高品質(High Quality)」比能不能賺錢更為重要,「其實每種農作與其衍生的農產品,只要透過健全的標準化,串起每個環節,都能夠發揮『物超所值』的效果。」馬聿安堅定地說,曾經在中都農合與台肥協助下實踐標準化的大肚區契作大豆,光是年產量,就已成功達到了每分地3.7公噸。
實地走訪田間的馬聿安(左2),將新穎的農業知識與管理思維帶入了在地農業。
發現農作之美 挖掘台中的天然滋味
在過去,很多人都認為「稻米是台灣最主要的糧食」,但馬聿安指出,在近幾年,台灣在地對於麵粉類及其他雜糧製品的需求量,其實不比稻米還低,「更確切地說,許多雜糧作物都可在台灣這塊土地大面積耕作,且都能有不錯的產量。」各種中都農合的產品,即證明了這點。

這些農產品全都是參與式契作的優質成果,更是將食材昇華為健全食育概念的實現;從食材來源與品質著手,中都農合嚴格把關著製程的每一環節。以豆類製品為例,中都農合所選用的黃豆均來自台中在地,100%天然之外,也全數通過SGS中310項嚴格認證,其濃濃的豆香與奶香總令人難忘;精選後的優質的黃豆,或是再搭配日式工藝製法作成味噌、或是再經過1年左右的釀製期與小麥作成醬油,或甚至,直接搭配水與鹽等原料,製成特殊而營養的麵製品。
中都農合的味噌系列產品。
黃豆之外,其他諸如小麥、大豆、黑豆、糙米、咖啡豆等農作及其所製成的各類產品,也都秉持著「在地」、「健康」、「自然」等理念。近期,中都農合更分別以不同農作為主題,舉辦各種豐富、多元且知性的活動或講座,「很多活動與講座在今年下半年都會是第1 屆,但我相信都會有良好而正面的效益。」馬聿安笑著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中都農合還有一系列特別的飲品,原料取自於台中在地的黑葉荔枝,之所以特別,不僅是製作方式與包裝造型,在產品背後,更有著不同凡響的產銷履歷。原來,與中都農合合作的許多黑葉荔枝農友與養蜂人,在熟稔了「生物防治」這個前衛的防蟲害概念後,成功利用大批平腹小蜂於荔枝椿象卵上寄生的天性,防治了荔枝椿象所帶來的蟲害,這使荔枝長得更健康、產量也增加。巧思之下,中都農合運用農產加工,將過剩的荔枝以天然而時髦的新面貌展現。

從產地到舌尖,中都農合在兼顧農產品的每個環節的同時,也營造一種「美好的食物經驗」,而如今與農友們共創的這些自有品牌,都讓全台、甚至是全球看見在地農產的優質,以及優質的無限可能。
融多元與多樣 找回農作的信心與本質
現今的中都農合,正式成員有30人、準成員(各地農民、契作者及相關贊助者等)更已近200人,如此龐大的陣容,正從一間廠房、一間小辦公室出發,以一份農業的願景,逐漸觸及更多的農作產銷管道。

透過媒材,中都農合搭建了自己的官網、LINE群組與facebook粉絲專頁,並籌備了自製的刊物,將新穎的農業知識與時勢,以或風趣、或創意的方式觸及各地農友。透過各種機會,中都農合已分別與吳寶春等30多位知名麵包師,以及全聯福利中心合作,攜手打造更多精緻的在地農產品牌;透過主題性的構思,中都農合更已進軍台北世貿與「咖啡總評鑑」, 與大家分享更多味覺背後的美好故事。

一向求新求變的馬聿安,對於種種創新作為是否能得到專利,其實並不那麼嚮往,「我的想法很單純,只希望大家為農業所做的一切能被看見、被鼓勵。」未來,他將與中都農合保持如一的初心,鼓勵更多年輕人將新穎的創造力融於傳統只靠勞力的農業,並持續運用多元管道,投入更多標準化的契作,使生產鏈更加平衡。另一方面,馬聿安也希望能透過各種農業新思維的分享,帶領農友們從農作的根源,一探農作生產的倫理與法則,進而實踐「友善環境」與「永續耕作」之理念。可以看見,中都農合持續在進行的,不僅是將在地農產背後的原貌、思維、用心、與價值觀全面推廣,也正為在地農業開創一條不一樣的永續新路。
不斷分享優質農作的種種概念,中都農合也曾於台北世貿嶄露頭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