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研究發展處 吳鴻均
市面上有這麼多農產品包裝讓人眼花撩亂,我們該如何選擇才能「食得安心」呢?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和圖表,對有機農產品一網打盡!
近年來政府積極建構農產品安全體系,強化農產品溯源管理。目前推動的4章1Q──「有機標 章、產銷履歷標章、CAS標章、吉園圃標章及QR-code可追溯系統農產品」,就是用來確保社會大眾選擇有把關的優質農產品。
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有機農產品」這部分吧!
走進賣場,眼前這些琳瑯滿目的農產品要怎麼區分?國內與國外的有機農產品(加工品)又要怎麼挑選才有保障呢?
有機農產品和一般農產品有何不同?
首先讓我們看看有機農產品產出的過程圖。
農場如果種植「短期作物」(蔬菜、 瓜果類、稻米)需經過2年,「長期作物」(果樹、茶樹)則需經過3年以上,且符合有機栽培規範的操作,並經過國家認證的有機驗證單位驗證後,就可取得「有機農 產品驗證證書」。而在申請開始符合有機栽培法規、尚未取得有機驗證之前,皆視為「有機轉型期」。
之後,這些農場生產的農產品會送到驗證合格的包裝場進行包裝、分裝、甚至加工,最後送到超市賣場等通路。依照上述流程,我們就可以明確分辨「有機農產品」、「有機轉型期農產品」和一般農產品的區別。
另外,農場也可以自行擺攤販售農產品。但要注意,散裝的「有機農產品」、「有機轉型期農產品」陳列於販賣處時,要以告示牌展示品名及原產地,並展示驗 證證書影本;如果是進口的有機農產品,則要展示有機標示同意文件影本。以上都適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規定,這樣才能為消費者把關。
國外有機農產品有通過檢驗嗎?
目前台灣只接受「有機驗證同等性國家」共22個國家(歐盟16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瑞士及智利)的驗證,但其他國家的農產品,也可以經由上述這些國家的驗證單位檢驗後(第三地驗證),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審查合格後即可販售。除了上述方法,還有一個較具爭議性的方式,就是從其他國家直接進口有機農產品至台灣驗證合格的加工、包裝廠進行分裝,貼上台灣驗證單位標章後即可出售。這些方法雖然都通過檢驗,但各位還是要睜大眼睛仔細辨別!
有機農產品標示在寫些什麼?
瞭解有機農產品產出流程後,再來就要研究外包裝的部分。想清楚知道這包蔬菜是從哪裡來、是不是真的有經過驗證,就要看看外包裝是否具有以下標示。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安心地依需求選擇想要的國內外有機農產品。而要溯本追源的話,台肥公司所生產的有機質肥料當然是在這些標章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從良善呵護土地的施肥觀念開始,帶給大眾食用安心的蔬菜水果。
要怎麼挑選優質的有機農產品?
一般民眾總認為,「有機」種出來的就是蔬菜葉片上很多蟲咬的孔洞,看起來坑坑巴巴醜醜——難道真是如此嗎?當然不見得,這得看有機農場的管理是否有下足功夫囉。現在農民的栽培技術越來越進步,加上農業輔導單位的指導,還有優質的有機肥料資材可供使用(例如:台肥有機質肥料系列),不少蔬菜都種得非常漂亮。
想挑選優質的有機產品,我們可以用下列幾項當作指標:
1. 首先,符合上段的有機農產品標示是基本條件。
2. 盡量選擇國產有機農產品。
3. 外觀潔淨無腐爛。
4. 瓜果類蒂頭、葉菜類莖基部、根莖類表面、豆芽菜葉片與根部無嚴重皺縮。
5. 瓜果類色澤轉色完全,葉菜類葉片無黃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