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灣原住民族群的傳統食材皆取自大地,尤其福爾摩沙四面環海、高山矗立,多元物產造就其飲食文化的豐富性,且與自然萬物扣連緊密,因此欲了解一個族群,舌尖絕對會是最好的捷徑。
洪一芳主廚小檔案
30年廚師經驗,曾任職於台北、台中、花蓮等五星級飯店,現為D PARK 662食堂主廚。擅以細膩手法帶出食材鮮美,讓饕客吃到美味的同時,也能細嚼滿滿的營養。
有人說:「花蓮光復有三寶,黃藤心、箭竹筍與紅糯米。」每年3月下旬至4月底止,是箭竹筍的產季,目前全台箭竹筍的最大產地就在太巴塱地區,而且它也是自稱為「吃草民族」的阿美族人的傳統食材之一。
阿美族人叫它Laa Jih,閩南人則稱之為「孤竹仔筍」或「劍筍」的箭竹筍富含高纖維,剝開外殼後筍肉白嫩纖細。成熟的箭竹因抗折力強,竹桿細挺硬直,過去是阿美族人的主要建材,每根箭竹的周邊可長出7到8根的筍苗,僅需3天就能採收,也因為從發芽到採收的時間很短,不必擔心蟲害,也沒有農藥殘留之慮。
阿美族人說,每年4月都要吃上幾次箭竹筍,才能感覺春天的到來。族人們的傳統吃法,就是放入鹹豬肉或排骨一起熬煮成湯,或整隻烤熟後去殼吃筍肉,脆甜中吃得到竹子的清香。阿美族的耆老們更透露,吃烤箭竹筍能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因族人習慣整隻吃不折斷,所以若從嫩筍尖吃起的人,表示他好逸惡勞,喜歡輕鬆過日子;如果從纖維較多、較硬的根部吃起,那就代表他刻苦耐勞;而那些從中間咬斷的人,即表示他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廢。
除了食材,台灣原住民族群也有傳統的調味聖品。馬告,又稱山胡椒,整株散發黑胡椒、香茅與檸檬香氣,生長於台灣100至1,500公尺山區,春季開花、夏季結果,新鮮果實呈翠綠色澤,曬乾後則轉為黑色,每年開花時總能為大地掛上一串串淡鵝黃色的小風鈴。其名來自泰雅族語Makauy,有綿延繁茂、充滿生機之意,據說早期居住山上的原住民因鹽取得不易而改以馬告調味,所以除了泛泰雅族群(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外,賽夏族人也常搗碎馬告的新鮮果實泡水飲用好緩解宿醉後的頭疼,或是身體痠痛。
馬告生津止渴、消暑退火,還可增加食慾、安定神經,不僅如此,更有刺激性慾的功能,也因此被稱作「原住民的威而鋼」。若將之入菜,則可提味去腥,適合與肉類一起烹煮,無論蒸、煮、燉、烤、醃,都能讓料理滿溢新暖清香,是美味的最佳催化劑。除了調味,馬告還能做為天然沐浴劑,加入熱水用來洗澡,可抑制夏天汗流浹背後的痱子;萃取出的精油還能用來按摩SPA,舒緩神經與皮膚方面等問題。
原住民族群的飲食文化,乃根據各族生活環境與先人經驗發展成形,當中蘊含許多智慧與習性。探索其飲食特性、反思其料理背後的意涵,皆有助於了解族群文化的各色風情,亦能喚醒你我珍愛這片土地的心意。
【材料】
- 馬告 適量
- 箭竹筍 600g
- 培根 8片
- 青蔥 1支
【來做吧】
- 起鍋燒水加入適量的鹽與馬告,放入箭竹筍煮熟。
- 培根捲箭竹筍放入預熱180度C烤箱中烤15分鐘後,取出灑上馬告碎再烤30秒。
- 青蔥切絲放上烤好的培根箭竹筍裝飾後即可上桌。
師 傅 小叮嚀
箭竹筍表面光滑、毛孔細微,不易吸附湯汁,調味料亦不好入味,若想一口咬下 除了聲響清脆還要味美四溢,不妨在下鍋前先用刀背拍打竹節處,使之產生裂口 後,將有助於醬料的蘸著。提醒你!顏色太白的加工筍恐有食安疑慮,料理前可 先將箭竹筍煮熟後浸泡於冷開水一小時,讓殘留的漂白劑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