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茶的名聲早已不用多說,高山濃霧塑成了茶葉優異的生長環境。35歲的阿里山茶農陳世翔,豪邁個性下務農絕不馬虎。他不只看天吃飯,更藉由肥料助己一臂之力,滋長出清甜甘香的茶品。
文/李幸紋 圖/李復盛
初夏時節上阿里山絕對是件令人心清氣爽的事。季節的恩賜,在這座高山上無處不在。清晨的薄霧氤氳織就一幅幅自然美景,沁涼的空氣迎風舒爽、美麗的風景總在每一轉彎處、四處撒播下的純淨美味種子,更在雙眼可及的土地上,綻放出一朵朵芳香甜美的果實。而若有幸,跟著茶農造訪茶園,就遠山雲霧喝上一杯好茶,那就不是心清氣爽可以形容的愉悅了。
阿里山茶沖泡後香氣久久不散,回甘口感耐人尋味。高山雲霧的獨厚環境
「高山雲霧出好茶」,千年以來做茶、喝茶的人們總結出的這句話,以科學理性的角度來看也有其道理;因為高山茶區的生態圈,正符合茶樹生長喜溫、喜濕、耐蔭的習性。
高山雲霧飄渺,其光照與溫濕度等條件,創造了特別適宜茶樹生長的生態環境。雲霧層通過折射、反射和散射太陽光,減弱陽光直射強度,縮短高山茶園的光照時間,因而使茶葉避免強光直射灼傷的危險,也保障了高山茶區的鮮葉品質。
高山雲霧的好還不僅止於此。它不僅會促使產生大量漫射光,還會增加可見光中紅藍黃三色光的強度;而這樣的光照條件正可以促進茶葉的光合作用,從而大量生成葉綠素、胺基酸、水等含氮以及氧化合物。
「台灣高山茶之所以聞名,也正是因為受惠於這種地理條件。」在阿里山務農種茶已近15年的陳世翔,如此認同。他說,日夜溫差大、長年午後雲霧遮蔽,使得高山茶樹生長較緩慢,因而讓茶葉具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及果膠質含量高等優點,造就出台灣極為知名的高山茶。而阿里山獨特的地理條件更降低了茶樹芽葉中所含「兒茶素類」的苦澀成分,並且提高了「茶胺酸」與「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的成分,使得台灣高山茶因沖泡後茶香氣韻久久不散,甘甜滋味、回甘口感耐人尋味,而份外迷人。
臺灣高山分布極廣,生產高山茶的地區也很多,不過仍以嘉義縣與南投縣境內海拔1,000∼1,400公尺的新興茶區為主,其中,又以阿里山茶、杉林溪茶、梨山茶和玉山茶為代表。

高山雲霧的環境造就阿里山茶的名氣,配上好肥料使茶葉更上層樓。
外表和行事作風粗獷的陳世翔,骨子裡是個愛家、顧家的好男人。
除了茶園,陳世翔也擁有自家的製茶廠。誤打誤撞闖蕩農業
71年次的阿里山茶農陳世翔,家裡本是開雜貨店,販賣生活雜貨與竹筍、山葵、愛玉等農作物;後因當地原住民同胞常常在店裡賒帳,初始以農產品償還,最後還不起時只好以茶園抵帳,「爸爸的帳簿上,現在原住民都還欠大約100萬左右。」因為這樣的意外,包括他在內的四個兄弟姊妹,在父親的帶領下就此一腳踏入茶葉生長與銷售的領域。
陳世翔笑說,父親大概以為他是學農藝的,一定懂種茶才大膽接手做下去。但隔行如隔山,不是很懂務農的陳爸爸後來只得再去外面尋找專業師父多所請益,如今也已是當地數一數二的茶農,以批發給大盤商為主要通路,每次銷售的茶葉都以3、500斤起數。
陳世翔退伍後先去氣體公司開汽罐車,一年多後,因為在家中幫忙父親農事的兄弟來來去去,多半堅持不久,他便回家幫父親分擔工作,輾轉開始務農,至今大約已有15年了。外表與行事作風都相當大哥式海派的他,私底下是個愛家、顧家的好男人,無論是對妻兒的照顧有加,亦或是考慮到都市學習資源較佳,寧可獨自一人日日開車上山務農,讓妻子帶著孩子在都市生活,言談中那股男人的擔當很是堅定。
民雄農工園藝科畢業的他並不擅長拈花惹草,說起種茶倒是滿口豐富經驗累積的老道。在他口中,種茶是看天吃飯的行業,頂級的好茶更需要老天肯給好臉色才可得,例如去年全台下雪的奇蹟就造就了絕頂高級春茶,所以能喝到一口好茶是萬般幸運的匯聚。
用對肥料借力使力
但務農碰到的可不只有幸運,八八水災那年,陳世翔就損失了近千萬。但是,一如他細心照顧並安排兩個小孩的成長與學習一般,陳世翔照顧起茶田,也相當懂得在靠天之外,借力使力。而他所謂的「力」,正是肥料,而且還是台肥生產的肥料。
談起如何施放肥料之前,陳世翔首先急於為茶葉要施肥做解釋。他說很多人以為種茶不要施肥,才能種出擁有最天然滋味的好茶,但是,「如果都不施肥,葉子生長狀況不佳,產量與品質都會大幅降低。」
因而,每次茶葉收成完後,陳世翔都要施放肥料,至少4∼5次,包括基肥和追肥。他說,冬茶採完後,茶樹便會開始冬眠,因此他會在12月至過年期間施放基肥,那是預備給春茶使用的肥料,讓茶樹根部休養生息靜待2∼3個月,也讓土壤有翻新的時間;春茶採收完近秋天時,有必要時再追加一次肥料增加營養,這時他通常使用「黑旺特1號」。
陳世翔現在較常使用的是複合有機肥料,但因肥料具有時效性,因此「施肥後不能馬上採茶,得經過一個月後再採收,這樣茶葉才能顯現應有的香氣。」使用肥料也是一門學問,不是時間到了隨便灑灑就行。陳世翔強調,自己很早就開始使用台肥的產品了,自家茶田自從選用台肥產品後,不僅茶葉產量提升,茶香味也更持久、茶水味更甜了。而在他的種植經驗裡,開花結果反而不是好現象,因為茶樹若開花結果,表示養分都被花跟果實奪走了,茶葉反而吸收不到養分;這情況通常也代表氮磷素不足,此時他會使用尿素去應對。
高山茶是種在高山上的茶嗎?
細查台灣高山茶名稱的來源,發現它是來自在梨山經營水梨果園的一位果農陳金地。陳金地每年負責供應前總統蔣介石好茶,閒暇之餘,引進茶苗在海拔2,500 公尺山區種茶製茶,但製出的茶,初期出售時卻不知如何命名;因為其茶苗品種不同,但都種於高山,故便以「高山茶」命名,之後就被廣泛用在高海拔或1,000 公尺以上山區製出來的茶。
種茶就得做到老,學到老
種茶人當然得會做茶。然而做茶這門功夫不容易,陳世翔無論做了多久都還是需要不斷學習,「得做到老,學到老。」因此即使他已身擁多年經驗,依舊強調自己若遇到了技巧不錯的年輕師傅,也會向他學習。
我們做茶不求量,只求品質,雖然口感是消費者定義的,但品質是我定的。
「種茶人也得會管理。」陳世翔說,管理能夠為傳統種茶帶來新契機,例如他將烏龍茶改良後做成紅茶,便相對提高了利潤;再如他避開父親的盤商之路,改走小賣,收的既全是現金,也能培養固定的忠實客戶;他更會定時寄試飲茶給固定客戶試喝,以強化與客戶之間的茶香聯繫。前陣子他也到廈門考察,打算在當地做起飲料茶生意;而到越南開設飲料店,也是計畫之一。
跟著他到茶廠,茶廠的井然有序、清潔整齊難以與陳世翔率性的個性做聯想。「我們做茶不求量,只求品質,雖然口感是消費者定義的,但品質是我定的。」
這樣自我要求、對自家產品深具信心的陳世翔說, 肥料就是茶葉的基礎,而用含有機質肥料種出來的茶,品質都很不錯;在他的肥料使用手冊上,台肥的黑旺特1、特43號、寶效42號、尿素,都名列榜上,他會參雜混著使用。
穩紮穩打 茶葉飄香
做茶15年來,陳世翔始終不打品牌,「阿里山茶」就是他的品牌。他將自家的茶銷售給他茶、喜歡他茶的人;這些人有單純的消費者,也不乏批發商批了他的茶後貼上自己的品牌,陳世翔對此不以為意,反而瀟灑地說︰「大家共贏最好。」在他的茶廠裡,「人不吹冷氣,茶吹冷氣」,23∼25度的室內常溫終年如一,茶廠周遭山林繚繞、附近有小溪,豐富的芬多精與通風的環境,再再為他的作物品質掛著保證。
做茶15年來,他最難忘也最自豪的茶是2016年的春茶。那一年,一場讓全台騷動的奇蹟雪,抑制了病蟲害,使得當年的春茶擁有絕無僅有的清甜甘香。奇蹟終究可遇不可求,陳世翔深知唯有扎實踏穩每一個栽種步伐,讓土地擁有最充足的活力,同時以品質伴以靈活而接近世界的行銷,他的茶香才能飄香長久而遠。
陳世翔
出生/1982年
學歷/民雄農工園藝科
現職/阿里山茶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