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劉奕麟(招商及物管組)
不論你我,老化都是人生必經之路,也是必須學習的課題。全球引爆老年潮,台灣也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這種現象對青壯年來說,不只是飯後閒聊的話題,更是不可避免的一連串挑戰。
認識年老、規劃老年生活,至今已是全球趨勢。雖說面對老化的準備並非刻不容緩,但愈早規劃、規劃得愈完整,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未來挑戰,也夠能處之泰然。
淺談銀髮族 一見「老」現象
要規劃老年生活,就得先了解何謂「老化」──這個台灣日漸嚴重的現象。從定義上來看,所謂年老,在台灣泛指年滿65歲以上的人。但也有學者認為,老年不應全然以年齡來界定,應將「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狀態合併考慮,並從生物學、醫學觀點、社會學與老人學等角度分析,再進一步界定。
在許多國家,退休年限與邁入老年生活的定義年齡幾乎能畫上等號,台灣也因此與許多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一樣,以65歲作為離開職業、受惠於社會安全福利之指標。
20世紀末至今,台灣的老化現象出現了驚人的轉捩點。1993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突破總人口7%,正式成為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短短25年後,今年更進一步「晉升」為聯合國定義的「高齡社會」;更恐怖的是,預估再過8年,2026年的台灣老人比率就將超過20%,再晉級成為聯合國定義的「超高齡社會」──到那個時候,走在台灣街頭,每5個路人,就有1位是老人。
社會變遷與醫療衛生的進步,以及生育率與死亡率雙雙出現下降的趨勢,是人口結構快速趨向高齡化的主要成因,長期照顧(簡稱長照)需求人數也因此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由於家庭照顧功能逐漸式微,個人與家庭的照顧壓力也日益加重,愈來愈多的社會與經濟問題,進而連帶產生。
長照2.0 福利政策的加持
社會推動的多項老年服務與政策,除了對自身未來老年規劃有諸多益處,對於家中年老的安養亦是莫大助力。台灣日前推動的一系列「長照2.0」政策,就是眾多老年服務的代表。
長照2.0因應老化及失能人數快速成長,整合各類服務與資源,促使各縣市照管中心進用照管人力作為受理申請、評估、擬定照顧計畫、連結及輸送長照服務之整合性單一窗口。除了延續過去10年所提供的長期照顧服務,也擴大服務對象,服務項目也從原本的8項增為17項。更進一步地說,長照2.0不但銜接了預防保健、降低失能,更銜接安寧照護,讓失能與失智者獲得完整、人性尊嚴的照顧,同時減輕家屬照顧負擔。
行政院長賴清德也提到,老人化社會來臨,政府推動的長照2.0,除了能檢討過去長照1.0的總總缺點,也讓產業進步,讓受照顧的人可以增加獲得的服務項目。就此,務項目變得多元,社區也進而成為發展照顧服務的基礎,讓長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落實「在地老化,在地緩解」的目標,並逐步達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願景。
提到社區,就不能不談照顧中心。某日照中心裡,曾有這麼一位長者如此透露,在日照中心,每天都有伴、也有年輕活力的照顧專員,更有豐富充實的課程,到了傍晚,兒子就會來接送回家共享晚餐、一起談天,比起先前白天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家來得好。由此可見,現今的社會型態也逐漸影響了長輩對於照護中心的看法,而照顧中心本身,也將是超高齡時代的一個重要平衡點。
近幾年來,台灣部分社區也開始推動「活躍老化計畫」,落實長者的終身學習。於這類計畫受益的長者們,除了在各地當志工,更在各行各業找到自己的強項所在,讓老年潮帶出所謂的「銀髮產業」。與此同時,產業界也正著手研發設計出適合長者使用的住通訊產品,如遠距醫療、追蹤失智長者的無線通訊器材等,進而帶動另一種經濟成長。

現今養老村或養護中心環境舒適,提供心靈及生理上的專業照顧。
站在不同世代 創造共有關懷
不同世代的年長者,可能也有不同的需求。65歲以上的年長者,經歷了農業發展階段,習慣家裡「人多好辦事」,希望子女常常出現在身邊、照顧生活起居,是經濟與情感兩方面都較具依賴性的世代──他們所期待的老年照顧,是有人陪伴。然而,現今台灣40、50∼65歲的這群人,多數靠自己的力量打拚到退休,經歷過台灣最好的經濟起飛階段,是資產累積最好的一群,但他們也是看著台灣經濟進入衰退、年輕子女低薪化的一代──他們所期待的老年照顧,是經濟能力的全面提升。掌握這些長者的不同需求後,尚需的,就是大家共同的實踐、關懷與準備。
而同樣需關注的,是老化與農業社會的關係。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於2015年之統計,全國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縣市為嘉義縣(17.28%),其次依序為雲林縣 (16.47%)、南投縣(15.21%)、澎湖縣 (14.77%)和台北市(14.76%)。在2012年以前,因都市化的影響,農業縣市的年輕人口大多往就業機會較多的都市移動,造成農業縣市人口老化程度較高。現今,城鄉的醫療福利與資源分配仍存不均等,故農業縣市的老人福祉,尚有進步空間。
台肥公司長期對台灣農民的照顧不遺餘力,建議藉由政府與民間力量,並結合學校、醫院、企業三方,以專業化及企業化的方式,配合政府法規法令,以老農為優先對象之長照關懷計畫,讓台灣偏鄉弱勢的農民能得到較為完善的照顧。
壽命延長代表營養、衛生、醫療、教育與經濟發展有長足進步,雖帶來老化現象,但未必全然不好。只要有所準備,善用銀髮人力,創造新格局,一樣可以讓年老生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