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台肥當靠山,養殖變簡單 施碧郎為泥鰍披上黃金甲

2017-07-01
7782
台南市麻豆區是全台泥鰍養殖密度最高的地區,肥厚的魚體,滑溜的光澤,完全打破傳統田間小泥鰍又黑又細的刻板印象。
泥鰍密集養殖是有門檻的,必須有適當的資材配合,才能讓這個高風險產業,穩定提高存活率。從觀念轉換到技術協助、產品提供,台肥水產生技在其間扮演著關鍵角色。
文/編輯室  圖/林宜賢
陳金福經理(左1)、 邱仕彰組長(左2)與施碧郎夫婦合影。
「池塘的水滿了雨也停了,田邊的稀泥裡到處是泥鰍。天天我等著你,等著你捉泥鰍。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捉泥鰍。」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勾起多少人的童年歡笑。
昔日農村田間,泥鰍隨處可見。抓泥鰍,是一種農閒樂趣。曾幾何時,田裡的泥鰍少了,但是牠沒有在市場消失,而是升格為高經濟價值的水產,是台灣具有外銷潛力的黃金魚種之一。
走進寧靜的麻豆養殖區,迎面傳來餵食器輕脆地噹噹聲,覆蓋著細目紗網的魚池,黑壓壓的泥鰍,在池間活蹦亂竄,爭相進食。施碧郎在麻豆可說是養殖泥鰍的先鋒,也是最具規模的泥鰍養殖戶。20年前,因為父親生病,他放下在台北的生意,返鄉投入養殖。施碧郎剛接手時養殖的是台灣鯛,但深具企圖心的他,想要做些別人沒有做過的,於是大膽嘗試養殖泥鰍。
「別看泥鰍在農田水塘裡隨處可見,很容易活。真正入門後,才發現其實並不是那麼好養,其中有很大的學問呢!」施碧郎說。自小生長在魚池間,他對養殖的翻土、曬池等作業,一點也不陌生;但自以為是的傳統做法,卻差點讓施碧郎血本無歸。
把脈看診
台肥專業起死回生
從育苗場買回像髮絲般細小的泥鰍幼苗,存活率本來就不高。當嬌嫩的幼苗還無法用飼料餵食前,池底的「皮老闆」(橈腳類(Copepods)生物,屬於節肢動物門)就是牠最佳的食物來源。「皮老闆」得從雞糞中培養出來,而在放養泥鰍幼苗前,要先繁殖足夠的「皮老闆」。沒想到這道必經作業卻成為夢魘,幾度讓整池的泥鰍幼苗付之東流,施碧郎又痛心,又百思不得其解。
施碧郎於是求助家畜疾病防治所,專家研判是因為雞糞肥中帶有病菌,泥鰍苗受到感染,才會持續死亡。專家們建議要使用原料不含雞糞,但添加益生菌的有機肥料,可以做水色和微生物,又能做餵食泥鰍苗的餌料,並且大幅降低感染。因此他找到了台肥南區營業所陳金福經理,想要買相關產品。
陳經理了解施碧郎問題的棘手性,馬上請台肥研究發展處水產生技研發組邱仕彰組長協助。邱組長和施碧郎討論後,以多年經驗推斷問題就出在使用多年的雞糞有機肥上。邱組長建議使用台肥「生技1號有機質肥料」,再搭配「養殖漁業用活力3號」。使用之後,總算把泥鰍幼苗群 聚死亡現象控制住。自此之後,施碧郎對台肥產品十分信賴,也把邱組長視為急診良醫。遇到什麼問題,就會丟給邱組長,讓台肥來幫他傷腦筋。
「水產養殖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當客戶打電話來台肥的時候,通常是已經想過很多辦法,但是都沒法兒解決問題,才會來找我們。」邱組長笑著說,「這種時候,都是危急存亡之秋,所以接到電話後,我們就像 急診大夫一樣,分秒不能延誤,馬上要幫客戶解決問題。」行家出手,靠的是深厚學養,以及多年來勤跑客戶累積下來的經驗。出門習慣帶著顯微鏡的邱組長,每到一處,總要為客戶的養殖水質做檢驗,就像健康檢查一樣,同時建置資料庫。辦公室位於花蓮的邱組長,為了服務全省各地的水產養殖戶,出差已是家常便飯。邱組長把客戶的需求反映給研發部門,也把最新的產品推介給客戶,是台肥和客戶間最佳的橋樑。
黃金泥鰍
可遇不可求的變種
養殖業中可遇不可求的莫過於水產變種,黃金 泥鰍就是珍貴至寶。施碧郎說,每100萬隻泥鰍中, 僅僅會出現3∼5隻白化的黃金泥鰍,因為奇貨可 居,民俗傳說中又具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寓意,讓施 碧郎出了不少風頭,媒體爭相報導,還上了電視。 因為黃金泥鰍是特殊變種,無法用人工控制繁殖, 數量罕見,可說是有行無市。更奇妙的是,如果這 批泥鰍裡出現了黃金泥鰍,那整批泥鰍都會頭好壯 壯,存活率大增,果然是吉星高照的好彩頭。 但是這種機遇可不是常常有,過日子求生存, 還是要有其他規劃。開發對岸客戶,施碧郎是領頭 羊,是台灣第一個將泥鰍打進大陸市場的養殖戶。 當時是批發到廣州,再由廣州銷售到其他省份。然 而好景不長,當對岸以高價買到泥鰍養殖技術後, 就再也不需要讓泥鰍跨海了,生意於是一落千丈。 好在貨好不怕人客挑,施碧郎養殖的泥鰍品質 佳,產量穩定,在內需市場中依然賣得嚇嚇叫。餐 廳也配合開發出多樣變化,讓老饕吮指回味,讚不 絕口。
施碧郎有台肥當作養殖靠山,為泥鰍產業開創新頁。
台肥做靠山
養殖老神在在
養殖業是一個表面上看來輕鬆,實際上卻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行業。在魚塭旁,總常看到大家聚集泡茶聊天,一派悠閒。其實天還沒亮,從餵食到觀察水色、注意溫度,養殖戶早已忙完一輪。
要出貨的當天清晨,施碧郎會和太太穿上青蛙裝,一起下池篩選泥鰍,孩子也在旁幫忙。一框框沈甸甸的泥鰍,如果沒有體力、腰力、臂力,還真篩不動呢!「最痛苦的是寒流來襲的冬天早晨,天還沒亮,就要從暖呼呼的被窩裡出來,泡在冷冰冰的池水裡抓泥鰍。」施太太那時穿上兩條保暖褲,還是凍得發抖;肩背更是常年疼痛,這都是無可避免的職業傷害。由於是家族事業,沒有假手他人,為了照看魚塭,這20年來,施碧郎和太太從來不敢一起出國旅遊。但是夫妻甘苦相守,同看日出日落,也是另一種甜蜜浪漫。
養泥鰍需要漫長的8個月,其中有兩個關卡考驗成敗,一個是幼苗進池後,由幼苗到紅龍(大約7公分)階段,損耗率高達兩三成;另一個是夏季氣溫飆升時,稍不留意,泥鰍就會有病變。因為泥鰍是底棲性生物,等到破肚浮上來時,細菌已經擴散,可能整池都報銷。
施碧郎笑著說,現在有台肥做靠山,可以老神在在。「使用台肥產品後,產量和品質都更加穩固。」施碧郎對陳經理和邱組長比出「讚」的手勢,打從心底對台肥感謝。
施碧郎夫婦20年來一同為漁業奮鬥,是辛苦,也是甜蜜。
開發認證
打出外銷通路
泥鰍在台灣雖是小眾養殖,但在韓國可是享有水中人蔘的稱號。日本人愛吃鰻魚,韓國人則嗜吃泥鰍。所以泥鰍是繼鰻魚之後,具有出口潛力的淡水養殖高價物種。因為尚無具有公信力的檢驗認證,在國際行銷上少了一個助力。同時也缺乏一位有聲望、有魄力的地方人士登高一呼,組織相關協會。目前個別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沒辦法擴大經濟規模,散沙間缺乏組織,整體營運就沒有聚焦效應。
施碧郎憑藉多年經驗,已經建置一套泥鰍養殖的SOP。用科技的方式,提升存活率,其中最重要的是妥善利用台肥生技產品。今年3、4月,在邱組長的建議下,改用漁寶1號生技營養劑後,抑制害菌效果比活力3 號更理想。漁寶的活菌可以跟不良的藻類競爭養份,抑制不良藻類生長,並改善魚塭的環境生態。
施碧郎還有一項建議,希望台肥能研發出培養餌料生物的專用肥,或是用科技方法,讓雞糞有機肥能去蕪存菁,去除致病源,這將會對水產養殖業有更進一步的貢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