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各鄉鎮的漁港很多,聞名的更是不少。
文/編輯室 圖/達志影像 諮詢/邱仕彰(台肥研發處)
魚、小管、牡蠣、螃蟹……一盤盤新鮮海產端上桌,實在教人難以抗拒。但你可知道,這些海鮮都從哪裡來?發起於義大利的「慢魚運動」,提醒我們要更關心海洋文化,對吃進肚腹裡的海鮮更加尊重、同理與感恩。
1986年, 義大利人卡爾洛‧ 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發起「慢食運動」(Slow Food),一開始是為了對抗速食文化,希望大家重視傳統飲食、生態及產業環境。不管是支持在地小農、關懷當地季節飲食及產銷方式,或是小規模生產者是否有公平合理的環境和報酬,以提供消費者合理的價格等各樣議題,慢食主義者提倡「單個生態區」的飲食文化、食用當地蔬果、促進當地飼養業及農業。從這些角度來看,慢食與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放眼世界,濫捕已經讓全球漁業資源面臨枯竭,根據科學家預測,海洋在2048年可能會一條魚都不剩。為了避免生這樣的危機,國際間紛紛訂出各項政策來規範漁業,限制漁獲量與漁期,期望在善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也能保護海洋,讓下一代可以吃到新鮮的魚。
推廣慢食運動有成的義大利生物多樣性慢食基金會與漁民組織於2003年聯合發起「慢魚運動」(Slow Fish),期望透過慢魚主義,讓人們尊重海洋生態、吃得適量,以「在地、當季」物種為優先購買選擇,不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過度浪費海洋資源;也期望大家能更了解海鮮原產地與產季資訊,共同透過消費的力量選擇合適的海鮮,進而產生保護海洋的能力。
海鮮是不少人最愛的美食,但鮮少人知道海產的來源為何。無知消費帶來的危機
台灣是漁業大國,但大多數人卻對「魚從哪裡來」一臉茫然。台肥研發處邱仕彰組長多年觀察農漁業發展,他說台灣人很幸福,有些國家只能在地捕到鮭魚、比目魚或鱈魚,有些國家甚至只能吃到醃鹹魚,但在台灣卻隨時可見多樣新鮮魚獲。「但這也是一個警訊,因為餐桌上常常有魚,逐漸對食材視為『理所當然』,一點都不珍惜。」邱仕彰語重心長地說。
依據農委會公布,特定水產動植物之產卵期或繁殖期為禁漁期;然而因著生計問題,台灣非法捕魚的情況仍然嚴重。
包括電魚、毒魚、炸魚,漁船違規採捕九孔、龍蝦等行為也層出不窮,不僅破壞漁業資源更污染水源。
魚市場也沒有對漁產的「捕撈方法」加以標示,大家習慣「看到魚就買」,沒有關心過魚的產地及來源,這樣的消費行為無形中也助長了非法捕魚的猖獗。有些餐廳業者甚至祭出「海鮮吃到飽」的噱頭來招攬顧客,對於靠海維生的漁人們,就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撈更多的魚來滿足市場需求。
國立海生館陳勇輝博士在〈借問魚從哪裡來?─慢魚運動〉一文提出以下方法:大眾可以在購買前請問老闆「海鮮從哪裡來?」再決定是否購買,讓魚販感受到在消費中傳達保護海洋資源訊息的重要,自然而然順著「顧客第一」的心態,在市場利益所趨下,多批發來源正當的魚貨。如此便可以讓消費者發揮制約漁業活動的力量, 間接達成保護海洋的目標。
一條魚的背後心血
「養成一條魚,背後有許多人付出的心血,必須有養殖業者的付出、研究人員的貢獻,以及台肥自家生產的活菌產品,提供養殖業者解決許多環境生態水質的難題,靠這麼多人的努力,一條魚才會長得健壯,在我們家裡的餐桌上也才可以吃到一條新鮮肥美的魚。有時候,看到捕撈起來的小魚都還沒長大就吃下肚,心裡真是有說不出的難受!」
台灣休閒漁業發展協會何立德秘書長在《漁業推廣月刊》第367期提到,在農委會及漁業署持續的政策階段推動下,從富麗漁村觸動台灣休閒漁業啟動,持續一鄉一休閒(一村一品)、魅力漁港到農村再生,以及近年來持續興辦的小小漁夫系列親子遊程,成功推出漁業旅遊並受到青睞與重視。
邱仕彰也認為,台灣的海洋知識應當列入國小學童的通識教育,而且要從年幼開始做起,知識才會永續經營。「我們只知道魚好吃,卻不知道魚的產地在哪裡。就像政府以前常常大力推廣曼波魚祭、鮪魚季,都是因為海洋知識的不足,沒有盡到保育責任。」

台灣四面環海且魚產豐富,慢食慢魚是島上每一個人都該學習的課題。
台灣逐漸壯大的慢魚運動
台灣各鄉鎮的漁港很多,聞名的更是不少,北部有八斗子漁港、南寮漁港;中部有梧棲漁港、王功漁港;南部有安平漁港、前鎮漁港;東部則有南方澳漁港;離島也有吉貝漁港等,總計多達299個。在推廣慢魚運動的過程中,學校不僅可以將海洋生態納入課程,家長也可以趁著假期,參加各縣市漁業體驗營,「屏東東港櫻花蝦和新北市萬里花蟹的保育行動就做得很好!」邱仕彰肯定地說。再加上現今網路發達,網站上有各式各樣資源,像是《漁業署官網─漁業兒童網》就提供了各樣豐富的影音資訊。
不僅政府,業者也逐漸興起友善養殖的概念,台肥花蓮廠的海洋深層水養殖就是其一。台灣東部是目前世界上能取得海洋深層水的4個地區之一,台肥花蓮廠善用其低溫、高礦物質、潔淨之三大特性,發展「水的多階段利用技術」。第一階段先養殖藻類,留下的乾淨海水可以接著養殖魚蝦,但養過魚蝦會使海水變髒,這時便以熱帶性藻類加以淨化,最後排出去的海水便不會造成汙染。
從餐桌到海洋源地,慢食慢魚教我們如何珍視海洋。 邱仕彰說,儘管國際間的環境保育已行之有年,但工業廢棄物的汙染早已破壞海洋,尤其藻類容易吸收重金屬,要找到安全、乾淨的藻類越來越難。「台肥讓珍貴的水資源得到最大利用。」他說,花蓮廠不僅水產肥美,更達到節水、高產能的目的,創造出循環的生態體系。「請問魚從哪裡來?」這是生活在島國上每一個人都該問的問題,從懂魚、愛魚到慢魚,從自身漁產了解國家文化,邀您一起響應慢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