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淺談人生退休金規劃 及早準備!拒當下流老人

2017-10-01
4039
文、圖/台海財務處 陳伵青
日本暢銷書《下流老人》,反映了現代日本社會老年化、下流化的真實現象,文中提到:「就算月入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一億人的老後崩壞。」當一個社會都是老人居多時,會產生什麼問題?我們要準備多少退休金才夠用?社會、政府、人民又要扮演好什麼角色,才可以使老人們活的健康有尊嚴?
全球經濟正走入停滯時代,地球上的人口已達飽和,人口是主要的成長動能,支撐著大量消費及投資需求。當國家生產人口減少、退休人口變多,需求就會減少,導致消費變少、投資下降,國民所得成長將趨緩、稅收減少。相對地,政府支出及社會福利支出將增加,負擔也將大大加重,整體經濟終將支持不住。

共享經濟大行其道、生產技術不斷創新,使得經濟更趨於M型化,中產階級將慢慢消失。在中國主席習近平將不再以「GDP成長」為追求指標後,可以確定未來不會再有強勁的經濟成長。在M型化的低利停滯年代,退休人口將大量從中產階級變為「下流老人」,為因應未來情況,必須盡早準備規劃人生,拒當下流老人。

高齡化不是未來,而是台灣現在的情況。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利」顯示,再過40年,台灣將成為最老國家。人口結構改變,將使原來立意良好的「代間互助」扭曲成「代間剝奪」。年金制度原為隨收隨付制(pay as you go),這代工作人口繳保險費給上一代;但如果工作人口減少,就勢必得增加保險費才能支付年金,因少子化與老年化的影響,繳費者大減,不堪負荷,故終將對制度產生質疑。

國發會推估,2014年台灣每6.2名青壯人口扶養1位老年人;到了2061年將變成每1.2名青壯人口扶養1位老年人。「扶老比」陡升,將讓社會保險財務面對極大壓力。在2016年起,老年人口將首次超過幼年人口,而工作人口每年將以18萬人次速度減少。
為何變成了下流老人
先不評論是誰的問題,下流老人的形成,有下列五大危險因素必須特別注意:

1. 財務風險
經建會於2012年研究發現,老人貧窮化越趨嚴重。65歲以上的老人,有44.7%以上年所得不足27萬。但醫療支出卻愈來愈高,健保署統計老人平均一年要花掉7.3萬以上的所得,占所得的27%幾乎是4分之1。

2. 無人照顧
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年紀超過65歲後,每5.7人就有一人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人一生中長照需求時間平均為7.3年,一旦進入長照狀態,開銷大約600萬元,很可能會耗費大部分的退休金。推估到2031年,台灣失能人口將急增至118萬人。
而照顧一位失能者至少需動員2∼4個人,台灣近年也出現了「照護離職潮」。保守估計,已有超過200萬的上班族會面臨照護父母的壓力,亦會帶來令人喘不過氣的財務壓力。

3. 啃老族
在台灣,啃老不是好逸惡勞的選擇,而是被迫的困境。主計總處近期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8月,20∼24歲的就業人口中,失業比例達13.64%,短短1個月飆升了0.73個百分點,等於平均每7個人就有1人失業。2015年企業主願意給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為2萬5,461元,15年來幾乎沒有成長,根據官方統計,青年失業率自金融海嘯後飆破14.67%後,就未再回復到過去6、7%的水準,現在青年失業率相當於15年的2倍之多。而在少子化下,如有少數子女遇有重症,亦有許多個案將整個家庭陷入財務困境的無底深淵。

4. 熟年離婚
根據高雄市晚晴婦女協會指出,以晚晴個案的統計而言,2009年熟年離婚的人數相較5年前成長1倍。即使是中南部等地區婦女,也漸漸不介意他人眼光,在中老年選擇離婚。熟年離婚往往會演變成中高齡失業,讓生活品質更為下降。

5. 失智風險
依衛生福利2011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2016年9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3,051,893人,其中輕微認知障礙占18.45%、失智症人口占7.98% (3.24%為極輕度失智症,4.74%為輕度以上失智症)。換言之,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老人若處在獨居又輕微失智的情況下,非常容易被詐騙集團鎖定,只要一不小心,就被騙光一生積蓄,衍生種種社會問題。
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下流老人」是社會必須正視的
問題。(圖/達志提供)
如何避免成為下流老人
在下流老人的眾多危險因子中,以財務風險最為重大。至於要如何避免?首重「時間」,以下將說明如何妥善運用。

1. 理財要盡早
拒絕老而貧窮,馬上設定目標,愈早每月理財、負擔愈輕。(表1)
 

2.以房養老
如未來有無法馬上脫手的房屋,可考量用以房養老的方式申請養老金。(表2)
表1:退休生活每月理財設定目標
退休生活目標設定 35歲開始準備 45歲開始準備 55歲開始準備
「簡單生活」月入4萬(食衣住行) 4,000元 1萬元 4萬5仟元
「樂活人生」月入7萬(1年1次國外旅遊+必要開銷) 5,000元 2萬元 7萬5仟元
「富複人生」月入10萬(1年3次國外旅遊+必要開銷) 6,000元 3萬元 11萬元

假設65歲退休、每年2%投資報酬率、可活到85歲。資料來源:中國信託銀行

表2:如何以房養老申請養老金
65歲以上就能申請以房養老
貸款對象 年滿65歲國人(註1)
貸款條件與期間 借款人年齡加上貸款期間,合計不低於95
貸款額度 擔保品總值的6〜7成,其中台北市最高為7成
利率 介於1.93〜2.73%(有銀行採兩段式利率)
每月撥款金額 大部分為無上限或下限,也有銀行以每月10萬元為上限
還本付息方式 可選擇本金到期一次還清或按月繳息

註1:土銀自8月起調整貸款對象自63歲起之本國自然人。 整理:林惠君

3. 累積第一桶金
人生的第一桶金可說是錢滾錢的核心重點,如《窮爸爸與富爸爸》給人的衝擊一般,理財不是只有巧,而是「態度」。有錢的人想法就是不同於一般人,月入5萬但當月無法存錢,和月入2萬5卻可以存下1萬元,前者是失敗的。想要存錢,態度遠比收入重要。強迫自已存錢亦是一種修行,人們的習慣是:「收入-必要支出-娛樂=儲蓄」,但真理的順序是:「收入-儲蓄(包含風險)-必要支出=娛樂」。因此,累積資本為成功理財的第一步。

4. 理財方式首重分散風險(表3)
 
 5. 保險和定存外的低風險理財建議
(定期定額強迫儲蓄債券)

債券簡而言之就是借錢,如政府向人民借錢即為「公債」、公司向社會大眾募資即為「公司債」。這樣的債權是一種價值的權利,可以互相買賣的證明即稱之為「債券」,利率收益隨著可能會被倒帳的風險、國家或投資的目標不一,債券報酬率亦不一。投資人需確認「有無擔保」、「保本」、「轉換」等權利義務,才不會被高額的報酬率所迷惑。表4為近期較有名的債券報酬率參考:

未來經濟在停滯性風險下將更為困難,上述的任一因子都非常有可能使你成為「下流老人」。拒當下流老人必須馬上「盡早」規劃退休生活、立定目標,計算並了解未來你將可以拿到多少退休金。即使不幸地成為下流老人,也別一味覺得都是自已的錯,社會本就存在固有風險,此時需馬上尋求社會福利救助制度,有尊嚴地活下去。
表3:微利時代,基金理財分階段布局高收益
  打拼族 壯年族 準退族
年紀 30〜45歳 45〜60歳 0歳以上
生命狀態 成家立業
事業正起步,收入還不高
家庭責任重
三明治族群,資產漸增,但家庭負擔重
享受退休
善用前半生資產,人生自主而富足
投資心態 積極 穩健 保守
操作建議
多元收益 60% 50% 70%
股票 40% 20% 10%
債券 10%(高收益債) 20% 20%
現金 視情況 視情況 視情況

資料來源:摩根投信 採訪整理

表4:2016年故定收益報酬,投報率優於持有現金
2016年年初至今 2016年第二季
類別 收益 類別 收益 類別 收益 類別 收益
當地貨幣與新興市場債券 15.8% 美國投資級別債券 7.7% 美國高收益債券 5.5% 美國投資級別債券 3.6%
新興市場美元債券 10.9% 美元計價亞洲債券 6.5% 新興市場美元債券 5.4% 美元計價亞洲債券 2.9%
已開發市場公債

10.6%

美國國庫券 5.4% 亞洲收益債券 4.4% 美國國庫券 2.1%
美國高收益債券 9.1% 歐洲高收益債券 3.5% 當地貨幣新興市場債券 3.9% 現金 0.1%
亞洲高收益債券 7.9% 現金 0.1% 已開發市場公債 3.6% 歐洲高收益債券 -1.8%

資料來源:摩根市場洞察(資料截止日:2016年6月30日)

參考資料: 遠見雜誌2016年8月23日刊「退休金如何不變薄」、大雁出版社「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吳怡文譯、台灣失智
症協會、晚晴協會網路資料、衛福部網路統計資料、經建會網路統計資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