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投資開發組縱橫國際 橫跨產業 我們看的是3D視野 不是平面

2017-10-01
4493
文/編輯室 圖/李復盛
站在高處綜觀產業開發,從專業技術到人格特質,從公司財務到市場潛力,投資開發組眼觀全面,看準標的,再進行投資事業可行性評估。每一個決策的背後,都是日積月累的產業洞察,更是斡旋於大小公司的經驗眉角。
如果說他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投資,是一般人再熟悉不過的詞彙,但把投資當成工作可就學問大了。投資可分為兩種,第一是「短期投資」,舉凡金融管理、股票、基金等皆屬之;第二則是「中長期投資」,這類投資屬於產業的投資開發,時間長達5年以上,甚至一直持續到未來,而投資處投資開發組的職責就在於中長期事業的投資評估業務。
投資開發組主辦「台肥公司與瓜瓜園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簽約儀式」,成員進行事前場布,展現團隊默契。
「投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公司收入,穩定獲利來源。」劉國瑛處長說,在瞬息變化的產業環境中,投資開發組必須緊跟產業趨勢、股市行情、新科技發展,甚至和全球經濟彼此連動。有趣的是,投資開發組本身的發展就是一個時代趨勢的縮影。投資開發組過去著重在新創事業開發,近年來農業發展回溫,導入智慧科技、大數據和無人機等新農業概念,因此投資重點又回到與台肥本業相關的事業。「我們希望發揮台肥現有肥料化工產業的綜效,並尋找新的營運模式。」
投資開發組6位成員各有專長,能獨立作業亦能團體合作,工作氣氛融洽。
新投資標的 魔鬼藏在財報裡
為了尋找新投資標的,投資開發組同仁跑遍國內外各大展覽,若發現不錯的新創企業,會進一步洽談請對方提出營運計畫,再進行評估。「在創業初期的事業,我們都不會貿然投資。」徐敏玲說,初期都會先給予對方資源、財務、政府法規等方面的意見和協助,讓對方有更好的發展平台,有一點像是天使投資人的角色,等對方有所成長,達到穩定收入,才會考慮投資。

然而,全球公司何其多,如何精準相中投資開發標的?「首先要符合公司發展策略,以肥料化工本業為核心,能夠提升產業綜效。」劉國瑛處長說,接下來得分別從技術、市場、財務、人才培育、風險評估等面向分析。種種面向皆為關鍵,其中以財務面最為最單純、也最為複雜,財務報表將公司的狀況數字化,公司很多問題都是從這裡看出來的。

「不是財務專家並沒有關係,重點是要會問問題。」徐敏玲解釋,一拿到報表,可以先向對方提問:你的成本分析依據是什麼?公司業務中有多少是你的專業?公司的風險、利基和市場為何?儘管不同產業的專業領域相差很大,但在公司營運上一定有共通性,「如果一間公司的人事成本過高,超過成本的50∼60%,可能就不會是我們投資的標的。」

賴惠君補充,公司經營人的「人格特質及產業專業度」也是評估的重要一環,「透過進一步的互動及提問,觀察經營人的誠信與實際參與經營與否,也是該投資可行與否的重要指標。」從各面向深入剖析,最後必須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送至一級主管會議進行投資審核。這份報告就是效益預估,每個假設的數字都要有來源。

從眾多公司中大海撈針,再針對該公司各種資訊進行評估,這之間的時間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很可能看了100多個案子,最後成案的只有1、2個。」賴惠君笑說,不盲目的下決定才是穩健投資,但無論最後是否成案,都會加深自己對產業及市場的了解。

助理副總兼投資處處長 劉國瑛
投資開發組組長 蔡宗武
投資開發組高專 徐敏玲
投資開發組高專 阮淑文
投資開發組高專 賴惠君
投資開發組專員 張瀚元

輔導伴隨跟著案子一起成長
投資開發組經常進行小組討論,不同專長的成員們彼此互相給予意見。
 
投資開發組一來協助內部事業開發,例如花蓮園區、苗栗電廠等;二來探索外部商機,開拓新企業、新農業和國外市場。投資案的事前評估已經百般繁雜,如果案子成了,仍要跟著案子一起長大,陪著這家公司解決困難。

近期台海營運改善,便是事業管理組同仁與阮淑文共同協助輔導後的成果。台海子公司投產後營收一直不見起色,「我們利用公司資源,先從降低成本開始,控管成本及提升銷量,協助台海主攻利基產品,並訴求不同客戶與通路,8月已經開始轉虧為盈。」
  
在海外投資方面,徐敏玲以柬埔寨為例子。「投資一個國家,首先要先了解當地風俗民情。」她說,柬埔寨是東南亞國家中少數通用美金的,因此匯率風險小;再加上東協2015年成立,還須將法規上的調整、東南亞國家政局動盪因素納入考量。

面對這樣的國家,必須思考「我們要派什麼樣的人去?優秀人才要怎麼樣才願意過去?」徐敏玲補充,當地市場因素也是重要考量之一,「農民不懂英文,我們要怎麼教會他使用肥料?」種種不確定性,導致海外投資伴隨高度風險。她還笑說,柬埔寨氣候炎熱,室內冷氣習慣開得非常強,員工常常要在極冷和極熱的環境中變換,「所以員工本身也必須身強體壯,才能快速適應當地氣候。」
由點成面 建立新產業平台
從事前評估到事後輔導,投資開發組成員均需具備十八般武藝才能勝任。然而,真正厲害的團隊,成員不僅能打個人戰,合作起來更是默契無間。6位成員各有一方天地,但卻時常切磋交流,「我們團隊有一個特性,小組討論特別頻繁。」劉國瑛處長說。

一件案子絕不會只有一個專業,像花蓮園區就涵蓋了太陽能、水產養殖、食品加工、觀光等,需要涉入多方知識。因此,投資開發組沒有固定的開會時間,隨時都可以討論。徐敏玲笑說,「我之前在看『土壤感測器』,以為這是很新的技術,但農業專長的蔡組長說這項技術已存在很久了,關鍵在於整合技術及產品開發成本是否降低,跨領域專業的討論在投資開發組是必備的作業。」也因為投資事業必須緊盯產業趨勢脈動,當他們發現手上業務有了新變化時,便會自然轉交給更適合的同仁負責,發揮更大的工作效益。

儘管投資開發組必須處理大量艱澀的專業知識,但談起用人標準,劉國瑛處長說,「基本的財務知識一定要具備,專長背景則不限定,重要的是人格特質。」要進投資開發組,個性必須務實、沉穩、善於統整,能獨立作業也能團體合作;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策略性思維的能力,「不會只看到一個點,而要看得長遠。」蔡宗武組長笑說,「我們看的是3D視野,不是平面。」巧妙比喻獲得全場贊同。

投資開發組希望運用新事業投資效益,經由新企業模式及技術資源的加入,協助台肥建構新的產業營運平台。劉國瑛處長說,目前現有投資案較為獨立,未來希望加以整合,交互運用彼此的優點及資源,「由點串成一個面,產生新的產業營運模式。」另一方面,投資開發組也心繫台肥本業,想為傳統本業迎來新契機。「我們要怎麼讓農民加值,而且這樣的營運模式是可以獲利的?」她拋出問題,認為新營運模式不侷限在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服務,而這正是投資開發組目前努力的方向。

縱橫國內外,跨界不同產業,投資開發組彷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全球脈動。他們銳利的雙眼不只尋求獲利,更引領著台肥搭上產業新趨勢,挖掘出傳統農業通往產業新時代的鑰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