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哪個部門是台中廠的最大單位?沒錯,正是本次的主角,生產第一線的硝磷工場。相信對不少台肥人來說,「硝磷一」與「硝磷二」僅是公司內的一個組織名稱,卻少有機會踏入工廠了解這群人在做什麼事,這一次,季刊將為您深入廠區,直擊生產第一線!

高溫、高濕與高噪音,無礙第一線人員專注作業。(圖為盧建安領班)
採訪團隊從踏進台中廠的那一刻起,凡是耳聞我們要探訪硝磷工場的每一位同仁,無不善意提醒:「硝磷工場的環境你們可能不習慣。」廠務課更順手塞來幾副厚厚的活性炭口罩,讓團隊在進入場區時帶上。
20℃溫差的工作環境
就來具體形容硝磷工場的工作環境吧!
高溫加上極度潮濕, 是這裡給人的第一印象!高溫來自工場的心臟—由大型乾燥機不停運轉所帶來的「副產品」,拜訪當日室外溫度約莫30℃,工場內的體感溫度卻直逼40℃;濕氣則是隨著原料肥漿的投入,加上原料容易吸濕的特性所造成,讓工場裡潮濕到凡是人走過,必留下一片潮濕足跡;緊接著,略帶刺激的阿摩尼亞味侵襲鼻腔,伴隨著厚重的土色粉塵四處飄落,場內放眼所及之處,無不堆上一層土黃顏色,就連在裡頭悠轉沒幾圈的我們,頭髮及深色衣褲上,也都染上一層薄粉,讓我們隨即意識到口罩的用途與存在;隨著機具運轉而產生的隆隆巨響,則是硝磷工場的另一項特產,要在場裡與人談話溝通,說清楚講明白絕對有困難,只能緊貼對方耳旁聲嘶力竭大喊;進入場區的控制室,為了避免電腦儀器過熱確保其順利運轉,低於20℃的冷氣空調,讓緊盯儀器監控螢幕的同仁裹上一件外套禦寒。
面對這番令人震撼的工作環境,林金生工場長淡定地說:「我們習慣了。」戴嘉賢工程師則補充:「工場裡差不多每天都是這樣,有時候生產產品不同,味道會重一點。」孫汪祥領班更是笑笑地說:「夏天外面溫度越高,工場裡的溫度也會跟著升上去喔!」
58人生產台肥 逾六成固體肥料

產品的原料—肥漿。
在硝磷工場工作絕不輕鬆,除了環境因素外,另一個主因就是,硝磷工場採24小時生產運轉方式,為了確保肥料供貨無虞。「硝磷為主的肥料因為吸濕特性,在旱地也能使用,且用了我們的肥料,作物長得很漂亮,農民當然指定購買。」林工場長分享。
說到這裡, 得先介紹台中廠的生產流程,為了優化生產效率,廠區有其特別設計。從運輸船停泊在自家港口的碼頭起,所有原料均可透過管線直接進入儲存倉庫;等工場排定生產計畫後,工場負責原料輸送的同仁,便能依照配方比例將原料逐一送進產線,透過控制室調整,調配出各式原料肥漿;肥漿經過乾燥造粒過程後,便成為成品;再透過橫亙空中、宛如走道般的輸送帶,藉由自動化設備投入散裝倉庫存放,等到要出貨時,俗稱大山貓的裝載機便會將散裝肥料一鏟鏟地送進自動包裝場完成包裝,再用棧版堆疊至大拖車上,陸續送往全台各地通路銷售。配合24小時生產,出貨也是24小時, 因而在台中廠區內,川流不息進出的拖板貨車也成為一項特色。
在這樣的設計基礎上,硝磷工場的58人團隊,得分三班輪值,不停穿梭場內確保肥料生產品質,並確認機具運轉順利,才能為台肥產出總產量逾六成的固體肥料,工場長說:「當初設計這兩座硝磷工場,年產量上限是30萬噸,我們以超過九成的開工率,在去年硬是多生產了2.5萬噸,因為知道肥料缺貨,總希望盡可能滿足農友需求。」盧建安領班也帶著笑意地說:「知道自己做的商品會送到全台各地給農民使用,很有成就感。」

台肥逾六成固體肥料,產自兩座硝磷工場。(左圖)
散裝倉庫內存放著生產完成的產品等待包裝,現在看來有些空蕩,因為市場熱銷造成供不應求。(右圖)
甘苦參半的工場作業
在工場工作, 身體素質是同仁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吃苦耐勞更是工場同仁的重要特質,每次招募新成員時, 體力好壞必定是檢定項目, 林金生工場長就提及,「以前測驗時,會要求應試者扛40公斤的肥料袋走20公尺,速度越快的成績就越好。」在一旁和工場長同期的孫領班,不忘半開玩笑地說:「我們工場長年輕時可以一次扛兩袋,找他運動時打完一整場單人羽毛球也不見大氣喘一下,體力多好!」
盧領班補充說到, 工場因為團隊作業,且工作時每一位成員各自擁有重要職責缺一不可,讓同仁間擁有十足的革命情感,也更會替彼此著想,造就硝磷工場同仁的高度凝聚力,「因為開工率高,機具被操得很凶,我們在工作時總是繃緊神經怕出狀況影響產量,工作就一定比較累, 累的時候苦中作樂, 是我們的樂趣喔!」接著他又說:「其實我們現場工作還好,最辛苦的是工程師和工場長他們,我們工作8小時,他們卻幾乎24小時待命,有時候半夜機器出了狀況,得趕緊通知他們,我要撥那通電話時都好猶豫。」

(左)林金生工場長。(中)孫汪祥領班。(右)戴嘉賢高級工程師。
談及工作與同仁相處,四位受訪者聊得一派輕鬆,他們原來都是在高雄廠一起打拼的夥伴。因為生產工廠整併,硝磷工場約莫有一半同仁來自高雄廠,單身赴任的他們,妻小多半留在家鄉,但為了達成公司賦予的使命,即使再辛苦,他們也從無怨言。大家不約而同地表示,想到自己生產的肥料能實際幫助農民,團隊共同完成目標時的良好氣氛與成就感,加上公司提供給的租屋補助,令離鄉工作的他們感到被照顧,更是不捨離開現在的工作崗位。
硝磷工場受訪成員小檔案:
姓名 |
職稱 |
服務年資 |
工作內容 |
林金生 |
工場長 |
36年 |
管理硝磷工場運作、生產及人員調度等。 |
戴嘉賢 |
高級工程師 |
10年 |
排定各產品生產時程、計算商品配方比例、工場設備運轉確保。 |
孫汪祥 |
領班 |
37年 |
帶領團隊執行生產任務、確保值班期間生產正常、經驗傳承。 |
盧建安 |
領班 |
10年 |
帶領團隊執行生產任務、確保值班期間生產正常。 |
30餘年經驗傳承展望未來
談及對硝磷工場的未來,這群工作上的最佳「戰友」,心中都有著極為明確的目標。工場長表示,公司本身擁有優異的研發能力,硝磷工場則有相對亞洲其他國家來得優良的經驗、製程與設備,甚至不少大陸訪客來到台中廠,都希望能實際參觀。工場製造的主力肥料,目前雖然因為政府政策產生負毛利,未來卻極有機會透過增加有機肥料如「黑旺特43號」等的生產與銷售,為公司取得更多實質助益。
戴嘉賢工程師與孫汪祥資深領班,則側重經驗的記錄與傳承。孫領班表示,當初公司因為國營轉民營,政策使然造成一波人力斷層,也使得工場內同仁年資除了30幾年以上的人之外,再往下就是10幾年,「我可能再過沒幾年就要退休了, 要趕快把經驗傳給年輕人,希望年輕人青出於藍,工場就能一直順利運作。」從KM知識管理系統角度切入的戴工程師也認為,目前資深同仁的經驗是以類似師徒傳承方式,讓年輕同仁在實做中學習,但有些生產時的狀況,可能許多年才碰上一次,如果能將所有經驗文字化記錄,配合實做學習,相信對日後同仁在作業時更有幫助。
在廠區正式整併前,便與戴高工提前一年到台中廠試車的盧建安領班則表示,他難以忘懷102年5月台中硝磷工場,在團隊努力下第一次生產產品時所帶來的感動,未來他將持續累積經驗,從實做中調整流程,或優化流程,讓每一個步驟或產品,都能有機會好還要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