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程偉政(台中廠品管課)
「投資」是放棄今天消費並試圖在未來可消費更多的一種活動。「風險」將使這目標可能無法實現。然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學會價值投資,就能降低風險,並及早創下人生的金山銀山。
在談投資之前,首先需要知道自己投資股票的目的是什麼?我的投資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要賺大錢來改善家庭生活,而非讓家庭陷入困頓,並且天天睡得安穩,所以我自己有幾個原則:
(1)不借錢
(2) 不碰「融資、期貨、選擇權」(這會導致家破人亡)
(3) 不用「技術分析」(倒果為因,這是錯的)
(4) 不用「波段操作」(理論上正確,但是古往今來無人能做到)
量身訂製 建立專屬投資SOP
投資股票其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只要在一開始規劃好,其餘只是重複操作而已,反而會多出很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持續在工作崗位上努力賺取第一桶金,或是規劃旅遊活動、閱讀、安排健身活動和拓展能力範圍等。
Step 1統計可投入本金及規劃買幾支股票
第一步驟很重要,隱含分散投資、停損及避免愈攤愈平的風險。首先統計自己可投入多少本金,然後規劃要買多少支股票,例如你有本金100萬可投入,規劃購買30支股票,則每支股票成本約3萬元(也可分多次購買,但是該支個股買滿3萬元就別再買);就算運氣差,在你精挑細選的入圍名單中,仍然買到後來變差的地雷股,最慘也就賠掉3萬元,其他大部分股票賺錢的話,仍可使整體投資報酬率為正。
為什麼會建議購買30支以上的股票呢?因為根據統計學的大數法則,選30支以上為大樣本,運氣壞的誤差即可降到最低。千萬不要單壓1支,就算是股神巴菲特,他也沒單壓1支,他若把身家財產都壓在1支股票上面,就沒有今天的股神巴菲特了。若不想買到30支,那至少也要買10支以上,這樣運氣壞踩到3支地雷股,整體而言也只有損失30%。
筆者從2013年開始投入美股,截至2018年5月底共持有17國的股票,包含台、美、英、法、德、中、日等,產業涉及食、衣、住、行、育、樂、醫療、金融、保險、國防等,雖然很多股票持有時間還不夠長,但整體來說每年報酬率至少有10%以上。
Step 2 建立自己的入圍名單
(1)高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首先要選擇近5∼10年高「ROE」的公司 (最好大於15%),因為股價不是亂漲的,是沿著ROE所定義的價值線上下擺動。
再來看ROE的型態,我們只對ROE保持穩定、穩定向上或掉下去還會再漲上來的景氣循環股有興趣,但是對於ROE忽高忽低或由高往下,則會盡量避免。其中又以穩定最重要,若能穩定,就算只有10%也能接受,例如中華電信。
(2)剔除地雷股
身為一位投資者,要有能力從公司財報中,看出地雷股!
a.一般公司:看「盈餘再投資率」,若盈餘再投資率大於200%,很有可能是被嚴重掏空或在大量投資,通常就會剔除這類型的公司。盈餘再投資率較低的公司(最好低於80%),較不容易因現金周轉不靈而倒閉。
b.金融公司:看「配息率」,因為金融股沒有機械設備,所以沒有固定資產,且長期投資金額特別大,因此改看「配息率」,配息率高於40%的公司,才算配的出現金。配息率為0%的公司,很可能作假帳。
以上2種地雷股:嚴重掏空(盈餘再投資率>200%)、作假帳(配息率<40%),都可以由財報資訊中看出,但是第3種,財報就看不出來了,例如老闆跑去賭博(玩融資、期貨、選擇權)、業務風險特別大、消費型態改變等等。這時就要靠分散投資,所以才建議買30支以上來降低這類型的非系統性風險。
(3)能夠「好很久」的公司
用財報篩選過公司之後,就要靠人腦判斷,從中挑選能「好很久」的公司。什麼公司才能「好很久」呢?通常具備3個特質,那就是:
a.產品不會快速變遷
b.產業地位不變
c.想3秒鐘就能了解
想3秒鐘就能了解不是一句玩笑話,因為這牽扯到個人的能力範圍,通常評論的標準是:你在3秒鐘以內就要判斷出這家公司能不能「好很久」,若想超過3秒鐘還無法判斷,還想去問別人這家公司好不好,就表示這家公司已經超出你的能力範圍;就算買了這公司股票,當股價跌掉90%,你也會惴惴不安,質疑是不是公司本身變壞了而無法繼續長期持有。
舉個判斷公司能不能「好很久」的例子:大統益(1232)——亞洲最大的黃豆油廠。這段描述透露出什麼訊息?亞洲最大,代表產業地位不變?主要生產黃豆油,產品會不會快速變遷?給你3秒鐘的時間,若確定可以「好很久」,則列入名單,接下來就是等股價到達淑價再買。
其他諸如台積電——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鋼——台灣最大的煉鋼廠、中碳——台灣唯一從事煤化工產業公司、巨大——世界知名自行車品牌Giant捷安特、台達電——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等公司,可以自己嘗試判斷。若想深入研究,就多閱讀公司年報,拓展自己的能力範圍。
(4)計算淑貴價
正確的計算方式需要使用NPV(淨現值),分別以預期報酬率15%來計算淑價、 0%來計算貴價。另外也可以用PER(本益比)來進行估算(尤其美股淨值為負的公司),淑價:PER=10、貴價:PER=30,即淑價=10×EPS、貴價=30×EPS。
經過上述精挑細選的公司,又計算出淑貴價,自己的入圍名單就建立完成了,此名單要隨著每季財報更新淑貴價。
Step 3 買賣股票的攻防得宜
(1)淑買、貴賣
入圍名單建立之後,有空就看看那些公司的股價,如果跌到淑價以下就可購買;反之,已經持有的股票,若漲到貴價以上即可賣出。若無持有,在旁邊看就好,買賣同時控制持股比例。
(2)控制持股比例
這是很重要的操作,跟SOP的第一步驟相互輝映。整個投資組合,包含個股,不是0%跟100%而已,而是有範圍的,可以是30%、50%、70%,什麼意思呢?假設你的所有股票市值120萬,現金60萬,你的持股比例為67%(=120/(120+60)*100%),但是現在2018年第1季及2季台股上市櫃公司普遍貴了,建議持股比例不要超過50%,這樣一旦大盤下跌(避免系統性風險),你還保有足夠的資金獵大象;若大盤沒下跌,你還是持有股票可以繼續賺,進可攻退可守。
放眼世界 攻略美股券商
成為外資投資全世界吧!世界上大多數一流的好公司,都會到美股ADR(美國存託憑證)上市,因此投資美股,等於可以投資全世界的公司,跟台股比起來選擇機會更多。要投資美股,不外乎複委託及美股券商,國內券商的複委託手續費不盡相同,大部分為40美元/筆。若擔心資金放國外有風險,可選擇複委託的方式,細節可詢問券商營業員。而美股券商在網路上有一堆可以找到,在此簡單介紹3種,我本身使用嘉信。
(1) Firstrade(第一理財):
最低資產(股票市值+現金)要求0美元、每筆交易手續費2.95美元、無帳管費,可以線上開戶、上傳開戶資料免郵寄。
美國免付費電話:+1-888-889-2818
https://www.firstrade.com/content/mobile/zh-tw/welcome
(2) Charles Schwab(嘉信理財):
最低資產(股票市值+現金)要求2.5萬美元、每筆交易手續費4.95美元、無帳管
費,有Debit card和支票。其中Debit card可在台灣ATM提領美國券商帳戶內的錢,且出國時可領當地貨幣,匯率比台銀或是兆豐線上結匯更優惠。可致電客服索取中文開戶表格。
台灣免付費電話:00801-136-758
美國免付費電話:+1-800-662-6068
https://www.schwab.com/public/schwab/nn/american_chinese.html?&lang=zh-TW
(3) 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證券):
最低要求10萬美元、每筆交易手續費1美元,若資產 (股票市值+現金)未滿10萬美元,每月需繳納10美元的帳管費。
美國免付費電話:+1-877-442-2757
https://www.interactivebrokers.com/cn/home.php
PS: 以上美國免付費電話皆可用Skype
買基金、買ETF,不如買波克夏!
基金其實是很貴的商品,因為基金無論賺賠都要抽成,賺錢要抽成60%,也就是基金的業績有好有壞,但手續費永遠不變。ETF的成分股有一半是爛公司,你明明知道是爛公司,卻還拿不掉,以台股2003年第一檔ETF上市以來,截至2018年4月底,台股ETF平均年化報酬率僅約為5.13%,若用定期定額報酬率會再減半,變成不到3%。而上面講的投資股票SOP,就是我們可以自己組ETF,不小心踩到地雷股還能拿掉,若你也不想自己組ETF,那就買波克夏吧!
波克夏從1965∼2017年平均年化報酬率約19.1%,整體成長約1萬倍,這什麼概念呢?就是你從1965年花1萬元買波克夏,然後就開始睡覺,一直睡到2017年底,睡了53年你就有1億元的身價,而這還只是帳面價值,市值會更高。
睡覺只是比喻,意思就是要你一路抱,抱的期間不要想用技術分析、波段操作等自認為聰明的方式進行任何買賣行為,你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賺取第一桶金,然後持續採用上述的方式投資股票,很快你就會有金山銀山。
波克夏分為A股(BRK.A)跟B股(BRK. B),BRK.A是目前地表上最貴的股票,沒有之一。1股約30萬美金,這是1股喔!你不要在美股用台股的習慣買1,000股(=1張), 1,000股約3億美金,折合台幣近90億元,不過還好美股交易是以1股為最低單位,所以美股比台股更好控制每支成本。BRK.A的股價是BRK.B的1,500倍,BRK.B目前股價約200元美金,因此就算再怎麼不濟,BRK.B買個1股也好,也才花台幣6,000元而已,留給子孫當傳家寶,他們長大會很感激你。當然,你必須教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不然留給他們金山銀山,他們也會玩得只剩下一桶金。
參考資料
1. 《波克夏年報》
2. 巴菲特致股東公開信
3. 洪瑞泰(2008)。《巴菲特選股神功》。 臺北市:原富傳媒出版,2008。
4. 證交所「台股ETF投資說明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