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施多少肥才夠? 對症下藥 破除施肥迷思

2017-10-01
8881
文、圖/劉曜德(台肥營業處)

  「要施多少肥才夠?」相信這是許多農友心中的大哉問,也是每個愛種植的你百思不解的疑惑─但你是想否想過,這可不只是肥料的問題。在解答這個問題前,得先了解施肥過度的4種迷思。

  「肥料施這樣夠嗎?」「現在需不需要再施一次?」「植物長不大是不是因為肥料不夠?」很多人種植作物常常擔心它吃不飽、肥不夠,但事實不然─台灣農友普遍都施肥過量。既然如此,為什麼政府與台肥公司長期宣導合理化施肥政策後,農友仍然還會施肥過量呢?原因往往出在以下4項迷思。
迷思1:作物長不大?先看看土壤是否酸化
你一定碰過這樣的狀況,施肥後,作物不但沒有生長,營養甚至更為缺乏,又或者是同一塊田地出現俗稱「公孫欉」植株高低生長的差異。對此,一般人的直覺動作就是再多施一些肥料,尤其是針對那些「長不大」的部分。殊不知,這樣不但沒有幫助,可能還會「揠苗助長」,造成反效果。
田間土壤酸化造成高麗菜養分吸收差,造成公孫欉(大小株)的差異。
若發現「公孫欉」的狀況發生,首先要先檢測土壤是否已經酸化(各地農改場皆有免費土壤檢驗服務)。一般來說作物適當酸鹼值(pH)為6.5,屬根系生長與營養吸收的最佳環境,若pH 數值低於5則氮磷鉀鈣等營養元素吸收效果不佳,因此若不改善土壤酸鹼度,即使施再多肥也無法吸收,反而會造成土壤鹽化。
迷思2:恢復作物生長?低溫寒流先別急
2016年水稻插秧後遇上霸王級寒流,即使補上一次追肥後,根系無法吸收生長遲緩,建議可使用即溶肥43號從葉面快速補充肥份。
台灣冬季雖不至於下雪,但寒流已足夠使土溫低於15℃,導致作物根系停止活動,會大大降低養份吸收效果。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求好心切,急於幫助作物恢復生長因而多施肥料。但當天氣回暖,肥份快速釋放便會導致肥份過多,嚴重時更可能導致肥傷。因此若寒流來襲,首先應做好保暖措施,若需補充肥料建議可改由葉面施肥方式,較根系吸收效果佳。
迷思3:下藥不對症?先了解肥料性質
施肥過量的常見原因是不了解肥料性質與原理,導致施肥後效果呈現不佳,甚至以為肥料肥份不夠而多施肥料。

以台肥複合肥料為例,它可分為「錏磷基」和「硝磷基」兩種不同產品,主要差異在於硝磷基複肥含有硝酸態氮肥,於旱作栽培上吸收快速表現優異;但由於硝酸態氮不易保留於土壤之中,因此若使用在水田栽培上容易被水帶走流失,而肥效不易表現。

另外,複合肥料產品種類繁多,氮磷鉀比例的配方各自不同。若使用高氮配方於開花期作物,除了肥效表現失常,更可能導致結果量減少。因此在栽培過程中必須要確實了解肥料性質與作物需肥時期,選對肥料資材才可事半功倍。
錏磷基與硝磷基的肥料性質差異,會造成不一樣的栽培結果。於旱地栽培作物,建議使用硝磷基肥料產品,生長速度較快。
迷思4:遵循經驗?試著擺脫習慣性
栽培技術與施肥常常是由老一輩人傳承。
農業栽培的技術往往是前人耕作經驗的累積,然而,儘管沿用前人策略是一個很好的策略與方法,但仍有諸多可以改變或改進的地方。

比如,以往水稻栽培每次追肥習慣常大量使用硫酸銨或是高氮複合肥料,目的是要追求葉色濃綠(表示肥份足夠)以達到高產量,但隨著現代米質的追求以及稻米比賽的競逐,根據水稻生長所需,將肥料合理減量後使葉色維持在淺綠色即可,不但可減少病害發生,更是拔得冠軍米頭銜的不二法則。
要改掉以往的習慣,進行肥料合理化減量是需要相當的勇氣,但為使作物品質提升、友善土壤環境,合理化施肥是絕對有必要實行的,因此若是要建立信心調整施肥量前,可由小區域修正施肥進行對照,以此建立合理化栽培技術,也可更了解肥料性質。  

以上提到的幾項迷思,您中了幾項呢?下次若發現施肥後作物仍然生長不健康,先別急著再補施肥料,多多觀察土壤以及環境條件,對症下藥才是真正的根本解決之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