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台肥,青農的強力後盾返鄉青農 讓農業返老還童

2018-04-01
6868
採訪編輯/張以潔、陳耕太(董事會辦公室) 攝影/蕭建原
四處和農友搏感情,以聊天為名行學習之實;上網自學瓜類刻字,1顆就可以賣到3~400元。青農返鄉,為農業帶來的不僅是新興人力,其奔放思緒和創意花火,把農業變得更年輕了。
採訪完連弘期,就收到他寄來的email,請教其他採訪過的青農對農業的建議和看法。信上的積極好學,和稍早面對採訪支吾的靦腆男孩判若兩人。

奇才,是台肥同仁眼中的連弘期;而所謂奇才,多半帶點異於常人的趣味矛盾。面對鏡頭怕生害羞,卻在採訪結束後主動寫信提問;直言務農只是「將計就 計」,順著媽媽想把他留在身邊的念頭,談起農業卻別有見解,可見下足功夫。
台肥營業處楊維哲(右圖左1)和連弘期(右圖右1)討論洋香瓜栽種問題。 
好學好問 初入農業收成亮麗
「這麼乾淨的溫室還是第一次見。」一進到連弘期的溫室,採訪團隊不斷發出驚嘆。2分地的離地栽培,地上毫無枝葉或果實散落,各類品種和施用肥料標示精確,專業程度彷彿正在進行研究。

精細管理到如此地步,背後苦心已是不言而喻。但連弘期卻輕描淡寫地笑說, 自己其實很懶,只是不喜歡太亂。眼前這位大男孩並非謙虛,而是在他的認知裡,這樣的整潔與乾淨只是基本。2016年12月溫室搭建完成,吸取表哥經驗採離地栽培,並以病蟲害最少的小黃瓜入手。相較於小黃瓜平均1分地5公噸的收成,連弘期第一期收成9公噸、第二期因天氣炎熱減至7公噸,成績十分亮眼。

從六輕工廠、三好米公司、竹塘農會,最後回到自家田地;78年次的連弘期,走著青農返鄉的路,初登場就繳出亮眼成績,卻是個務農生手。儘管常因欠缺經驗而吃足苦頭,但也因此促成了他尋找新知的動力。他曾在竹塘農會任職3年, 待過肥料庫、碾米廠,也操作過烘乾機,種種經驗都無形成了他務農的養分,也結識了諸多務農前輩。

「小黃瓜轉作時會種番茄,就是農會同事蔡尤新教的。」他告訴連弘期,不同作物的病蟲害不同,小黃瓜的蟲害無法在番茄的環境存活,也就能確保土壤健康。此外,蔡尤新在栽培、給水、給肥、甚至病蟲害防治上給予不少協助。

然而務農並非按表操課就能得高分,因地制宜、個人經驗都是難以教學的關鍵要素。連弘期笑說,以前自己有在拌肥料,常向農友討教,但農友只說要用雞屎肥打底,卻沒有告訴他要先發酵,導致最後效果不彰。他事後才知道,這對農民來說是基本常識,並非故意留一手,「發酵也必須添加一些東西,至於要加什麼就屬個人技術,農民不會講。」

台肥中區營業所經理湯學承笑說,「不要看他很害羞的樣子,他常常到處找農民聊天,學人家的知識。」講起連弘期的好學,台肥中區營業所徐啓舫也有話要說,連弘期常常參加台肥舉辦的講習會,活動上都安靜聽講,結束後卻見他跑去向講師請益,例如他就曾向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謝奉家博士請教,磷寶和其他菌是否會互相排斥,「他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非常好學的青農。」 
連弘期的溫室井然有序,不僅田裡工作不馬虎,各項設施和管理也相當到位。
大膽挑戰洋香瓜 全憑自己摸索
步入務農的第二年,連弘期就大膽嘗試洋香瓜,更以有日本香瓜之王名號的「ALS阿露絲」為栽種品種,「我不想侷限在同一種作物(小黃瓜)。」他說,親戚的小黃瓜現在1分地只收成2公噸,就是因為沒有轉作。但台灣的瓜類種植以嘉義一帶最為興盛,因為其日夜溫差大,能塑造出果實的甜度;彰化一帶仍以蔬菜、稻米為主,這對連弘期來說可是吃足苦頭,「有問題不知道要找誰,都是自己摸索。」

談起栽種洋香瓜的問題,連弘期收起笑容嚴肅說道,一開始下了過多肥料,水分管理亦沒有控管好,「洋香瓜有分光滑和網紋兩種,特別是網紋,水分過多容易裂果。」也因為不諳栽種眉角,目前種植的洋香瓜僅300顆;他說,有位熟識的大哥同樣是新手,卻大手筆種了4分地洋香瓜,至今已到農藥行買了5∼6支農藥,問題仍不見起色,「他買農藥已經買到會怕了。」

青農返鄉的議題近來火熱,但大眾常常只看到表面,對務農所需的經費、技術等困難一無所知。「青農沒經驗,所以很容易被騙。」湯學承經理說,青農需要尋找可以信賴的前輩或專家加以請益,「台肥就是青農最可信的後盾。」連弘期也以過來人身分建議,一開始野心不要太大,可以先到農場實習,實際做過才會知道自己是否適合。

「農業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缺工。」連弘期坦言,青農真的很少,願意從農者多半年事已高,「溫室在夏天下午1點可以飆到48度,幾乎沒有人能忍受。」而且農業工事繁瑣,疏葉、剪側芽等動作看似簡單,要做得好卻不容易,「剪側芽只能留1個節間,才有助於通風,但有些人就會留2個節間。」笑稱自己龜毛,最後乾脆都自己做,可見其要求與堅持。
只有青農才會的玩意兒
欠缺經驗固然是青農的弱勢,但也因為沒有傳統包袱,為農業增添更多新鮮色彩。連弘期在溫室設有控制室,可以定時提供營養液和水分,未來更計畫晉升成雲端控制,以利隨時掌控狀況,「如果在溫室發現問題,還要花時間跑到控制室關閉開關,就會錯失時機。」

年節將至,連弘期也特地栽種南瓜當作禮物,只見南瓜上有著「吉祥」二字的刻痕,實為別緻。他說技術其實不難,在南瓜還沒成熟時先用美工刀刻,讓它有傷口,長大後便會結痂成型。問他是從哪裡學來的,他回答「Google」,湯學承經理不禁大笑,「就是青農才會鑽研這些玩意啦。」雖然不是務農正經事,但經濟效應卻相當可觀,有雕刻的南瓜在拍賣市場1顆要價3∼400元,一般則是1箱3∼400元。

「務農的眼界要很寬,要多出去走走,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連弘期希望未來可以自產自銷,創立自己的品牌,這樣才看得到利潤。既是青農,就用青農的方法繼續走下去,逢人請教,四處學習,看似不愛牌理出牌,卻處處可見一板一眼,農業在他手中猶如知識,不斷鑽研。青農返鄉,那些屬於年輕人的知識與態度也一併帶回,農業彷彿更加青春活力。
連弘期的溫室採離地栽培,地上不見任何枝葉或果實散落,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