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德國百年企業 如何變全球農業龍頭? 拜耳擬吃下孟山都 再掀超級企業購併潮

2016-07-01
2727
文/乾隆來
全球央行狂印鈔票,給了保守的德國拜耳一次躍上超級購併舞台的機會,它提出620億美元價碼,打算全數收購孟山都,「絕對世界第一」的農業龍頭可能成形。
德國大廠拜耳併購美國孟山都,將成為全球農業市場最大跨國集團。
2008金融海嘯,似乎帶給人類經濟社會毀滅性的傷害,但是隨後全球中央銀行狂印鈔票的量化寬鬆,卻又在世界各個角落,創造出已經無法排名的超高大樓,以及一個又一個「世界第一」的超級企業購併案。

5月23日,德國拜耳(Bayer)公司向美國孟山都(Monsanto)提出購併要約,將以超過新台幣兩兆元的現金(620億美元),全數收購孟山都的股權。如果這個合併案順利完成,拜耳與孟山都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農業種子、農藥、農業生物科技的龍頭公司。合併案雖然還沒有獲得孟山都董事會通過,但是一貫保守的德國拜耳,突然躍上超級購併舞台,一出手就震撼全球。
付昂貴代價 取得絕對領先
拜耳、孟山都合併,與台灣剛剛宣布的日月光、矽品合併案,雖然產業不同,本質上卻非常一致,都是在自身的產業領域取得「絕對世界第一」的領先地位,而買方也都捨得付出昂貴代價,孟山都過去大半年,股價在90美元遊走,拜耳首先就給了35%溢價,而且還可再次調高。只不過,拜耳與孟山都合併的規模,是日月光加矽品的12倍大。

類似的「絕對世界第一」超級合併最近不斷出現,去年《今周刊》曾經報導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百威啤酒的釀酒商)與美樂集團(SABMiller)的世紀合併案, 全世界的消費者不論選擇什麼品牌的啤酒,幾乎都逃不出百威的手掌心;去年還有陶氏化學對杜邦1,300百億美元的購併、食品霸主亨氏(Heinz)對卡夫食品(Kraft)的一千億美元購併、美國最大的學名藥廠阿特維斯(Actavis)以700億美元,吃下以肉毒桿菌素(Botox)領先全球的愛力根(Allergan)。而這些,還不是2015年「終極購併案」的全部。

類似的世界第一終極購併潮,上一次出現是在1998年到99年,當時曾經出現過花旗銀行與旅行家集團的金融帝國終極合併、艾克森與美孚公司的石油帝國、輝瑞製藥(Pfizer)收購華納蘭伯特(Warner -Lambert)等世紀大案。這些超級大案的購併金額在當時就已經高達500億美元至1,200百億美元,2015年至今的大購併潮,是1999年歷史高峰的重現!
德國製藥龍頭拜耳公司(左圖)出價620億美金,併購以生產除草劑(右圖)起家的美國孟山都企業。
基因改造種子所培植農產品,市占率逐年升高。
富可敵國 超級農業強權
農業是國家的立國之本,餵養國民更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但是,如果拜耳與孟山都合併成功,規模將遠遠超過國家,把第二名完全甩開,成為幾乎再也不會有挑戰者的超級世界第一。「富可敵國」無法真正描述這個企業的威力,包括中國、美國、德國、印度各國農業的未來,都將交付到這家公司的手中。

例如中國,房地產開發吃掉大片的農地,最重要的農作物黃豆全面潰敗,高達85%的黃豆消費仰賴進口;1997年中國開始進口基因改造黃豆,當年進口300萬噸,到了去年,進口總量已經暴增到8,169萬噸,其中有9成的基因改造種子都來自孟山都。進口的黃豆不只是沙拉油、豆漿、加工食品的原料,更是養殖豬、牛的主要飼料。簡而言之,合併後的拜耳孟山都,餵飽了13億中國人。

不只是黃豆, 還包括玉米、棉花、番茄、青豆、蜂蜜、蔬菜等副食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農藥與肥料,合併後的拜耳孟山都,要不是已經取得全球最大的市場占有率,就是正在快速上升當中。

視農業為「國家戰略」命根子的北京政府,在這場爭奪全球冠軍寶座的戰爭中,並沒有缺席, 事實上, 拜耳與孟山都的合併,是被中國龍頭國營企業中國化工集團總公司(ChemChina)激化出來的。

去年底,陶氏化學宣布與杜邦合併,創造出的新公司將是農業、材料科學、特殊用品三個領域的世界龍頭。此案宣布後,中國最大的農藥生產公司中國化工集團立即對同屬龍頭的競爭者正先達(Syngenta),提出金額430億美元(新台幣一兆四千億元)的購併提案,並且獲得正先達的董事會同意。
說服董事會 再闖審核關卡
總部位在瑞士巴塞爾的正先達,產品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以及各種種子,中國工娶回正先達後,在全球農藥市場的占有率將高達25%、種子也有8%,並且取得美國農業用品市場每年新台幣一千億元的商機,成為與陶氏杜邦、拜耳、孟山都平起平坐的農業化工、生技龍頭。這個案子目前還在等待各國公平會以及證監會的審核,剛剛宣布延後的合併時程是7月。

可以預期,中化正先達合併案完成後,北京政府將全力扶持這家公司,成為拜耳孟山都最強勁的對手。不過,已經是中國黃豆、玉米等最大供應商的拜耳孟山都,還有奮力一搏、維持一哥地位的機會。

德國企業向來保守穩健,幾乎不做美國式現金溢價、惡意收購,或是高槓桿融資。德國拜耳是阿斯匹靈的發明者,從1836年成立至今已經有153年歷史,跨越鐵血宰相俾斯麥、兩次世界大戰、冷戰與東西德統一;在悠久漫長的企業發展歷程中,拜耳十字型的企業標誌, 超越國家與政治領袖,是無數人心中安全與穩定的燈塔。拜耳發明的阿斯匹靈、海洛因、美沙酮以及農藥巴拉松,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無可磨滅的里程碑。
空降執行長 促成購併轉變
拜耳鮮少進行大型的跨國購併,直到2014年,才首度斥資142美元,收購美國默克藥廠旗下消費者醫療保健業務;這次對孟山都的620億美元現金收購,創下德國企業發展史上,最大的一次企業購併。

保守穩健的拜耳,突然躍上超級購併的國際舞台,改變的關鍵之一來自「外來和尚」。2010年10月上任的執行長戴克斯(Marijn Dekkers),是拜耳成立150年來,第一位空降執行長。出生於荷蘭的戴克斯,從1985年加入美國奇異(GE)起算,長達25年時間都是美國經理人, 做到全球實驗室設備龍頭Thermo FisherScientific Inc 的執行長。

今年59歲的戴克斯,遇到20年一次的企業購併浪潮,乘著歐洲央行撒錢的順流,先買了美國默克藥廠保健消費部門,如今又在農業領域爭搶世界第一, 把拜耳全面改組為製藥、保健消費、農業生技三足鼎立,強調「植基在拜耳百年優良品牌」的「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未來企業。

有趣的是,原本簽約任期到2016年12月底的戴克斯,卻在完成購併孟山都規畫之後,提早在4月底宣布「戰略任務已經完成」,離職轉任消費品龍頭聯合利華的執行長; 繼任的拜耳執行長鮑曼(WernerBaumann)是年資已經30年的老拜耳,150年一次的空降執行長,做了5年半,印信又回到正統的德國經理人手中。

刺激保守的德國經理人參加世紀購併大戰,除了競爭對手不斷整合之外,關鍵因素之一就是銀根超級寬鬆,超過新台幣兩兆元的購併金額,拜耳可以用接近零利率的成本發行債券, 而且新債就算金額巨大, 最終也有歐洲央行(ECB)買單。

歐洲央行最新量化寬鬆的購債專案中,拜耳這種歐洲龍頭公司發行、投資等級、非金融業發行的債券,完全符合歐洲央行的購債標準,而且歐洲央行預計就從6月開始這個直接購入企業債券的方案,有了中央銀行相挺,什麼規模的企業購併,都不必擔心鈔票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今周刊》1015期,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