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梓豪巡視農場,仔細觀察作物的生長狀況。
商場與農場,看似兩極的領域在程梓豪眼中並不存在界線。從成衣業副理到溫室農場主人,他回到家鄉西螺,耕種時思考聚集經濟,在行銷上主打團體戰,活用商業頭腦開創務實商機。
文/張以潔 圖/林宜賢
採訪程梓豪時腦筋要動得很快,因為他總會用商業頭腦拋出數學問題,你得跟上他的邏輯,才能知道這些數字的來龍去脈。
炎夏的午後陣雨湍急而劇烈,車子駛進雲林西螺,穿梭在工廠巷弄,一棟溫室矗立其間。隨興地打著赤腳在田間走動,看到長歪的小黃瓜不自覺伸手觸碰,想一探究竟,程梓豪有著農民的粗獷瀟灑,又帶有讀書人的研究精神。
「你不要看新聞說農民年賺200萬好像很多,你要看他有幾棟溫室,搭一棟溫室要100萬,如果沒有土地,租田的成本還要再算進去。」談起農業,程梓豪一點也不浪漫,滿口的數字道出農業現實,卻也隱含商機。
小黃瓜包裝上有產銷履歷認證,販售到家樂福等通路。看準西螺蔬菜的聚集經濟
2008年,程梓豪放棄台北的成衣業副理職位,返回雲林照顧母親,並在農藥經銷商擔任業務。跑遍雲林縣大小鄉鎮拜訪客戶,他發現沿海一帶的人口老化與土地荒廢十分嚴重,令他心念一動,思考務農的可能。
「其實農業這一行也是有賺錢的機會。」台北大學企管系出身的他分析,「如果1分地賺3仟塊,1甲地有10分,那你就有3萬塊;如果20甲的話就60萬,那是不是比上班族好?這還只是一季,一年兩季就有100多萬。」他還補充,一般上班族的薪水是固定的,農業如果遇到颱風或梅雨季還能收成,1分地至少就能賺入10幾萬,而且一般農民手上不可能只有1分地。
理論說得漂亮不如實際操作,程梓豪在2013年利用家中土地搭建溫網室,栽種小黃瓜和牛番茄。作物的選擇背後可是一番學問,小黃瓜的經濟效益高,成長期僅需3個月,一年甚至可以有4次採收;牛番茄則是用來輪作,因為小黃瓜冬天的成長期較長,所以便搭配種植牛番茄。
精打細算的還不止於此,「種菜要看區域性。」程梓豪觀察,西螺高速公路以西、台十九線以東,南至虎尾溪,這一帶是全台蔬菜重地;而西螺附近就有一個果菜市場,運送成本便減少許多,「以企業來說就是聚集經濟。」他舉例,彰化二水一帶雖然閒置土地多,但最近的果菜市場落在員林,算起來不敷成本;台南、嘉義則使用灌溉水,發展蔬菜類較為不易,因此多種植水稻。
農緯產銷班黃謙、楊素琴夫妻是程梓豪的朋友兼合作夥伴。
行銷團體戰走出專屬市場
從商場跨進農場,程梓豪除了在農藥經銷商習得用藥知識,在肥料方面則延續父母務農的經驗,選擇老字號的台肥。程梓豪更曾和台肥配合硝磷基黑旺系列複肥的田間試驗,「台肥是老字號,品質一直都很穩定。」他和台肥員工的互動有如朋友,總可以得到用肥相關的好建議,「就像吃藥一樣,我可能只吃維他命,可是我再詢問醫生,他會告訴我要吃其他藥或是蔬菜。」
程梓豪也到農民學院上課,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互相交流。「老一輩的會說要勘步(留一手),留一手當然有它的好處,但就像師父在教功夫,到最後失傳了怎麼辦?」
程梓豪認為農業有其利基,「你畢竟還是要吃飯,所以一定有它的市場,最基層的如果沒有人來做,到最後誰要來做?」但他發現,市場是固定的,當每個農民的耕作面積和產量逐漸增加,勢必瓜分利潤,拉低市場價格;但如果自己有專屬的市場和通路,價格就是固定的,不容易受到波動。
因此程梓豪和「農緯」產銷班合作,由產銷班規劃控管,和通路接下訂單後,將作物分配給不同農友栽種。產銷班每個月也會進行一次的農場巡視,相互參觀彼此的農場,針對問題研究討論。
「現在要打團體戰,一個訂單下來,每個月大約2∼3噸,一個人根本沒辦法接。」程梓豪說,單打獨鬥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存在了,農民是生產者,又要找市場、兼顧行銷,實在是分身乏術,還是需要類似產銷班的角色去做整合。
程梓豪最近新婚,溫室裡的工作在太太的陪伴下不孤寂。認真耕耘開創務實商機
從栽種作物到市場行銷,程梓豪走出自己的商機,但他笑說,「我們做農的會不會賺錢,其實要看祂(老天)。」每年的梅雨和颱風災損便是最大困難,搭一棟溫室棚1分地動輒就要100萬,政府雖然有補助一半,但也絕非小數目,常有農民遇到災害便血本無歸,「搭建溫室的貸款還沒還完,現在是不是又要再貸款一次?」
面對天公不作美的挑戰,程梓豪的應對之道便是認真栽種。「土地一定要做好控管,價格低你還是要種。」他說,很多農民會因為菜價低廉而拉長生長和播種的時間,原本間隔3天就種下去,現在改為2個禮拜,作物的收成便會出現短缺;但沒有人能預測災害的時間和嚴重性,只要依照平常的栽種規劃,每一季持續有作物收成,如果梅雨或颱風來臨,剛好作物已經長大且沒有受到損傷,便可以賣到「天價」。
農緯產銷班老闆娘楊素琴和程梓豪是有機專班同學,從朋友變成合作夥伴,她眼中的程梓豪是對品質要求嚴苛的農友,「儘管會影響收成,他還是堅持採收期不用藥。」不僅如此,程梓豪也深知產銷班的辛苦,願意配合栽種計畫並和產銷班共同進退,楊素琴不禁笑說,「我做這一行10年了,從來沒有遇過一個農友還會還我錢,說我給他的太多了。」她建議程梓豪可以找一項最主力的商品,以求穩定收入,再找一個副產品搭配,「因為不同作物的專業和管理是很不一樣的。」
從小家中務農的程梓豪壓根兒沒想過會走上這一行,「小時候覺得農業很辛苦,能不要做就不要做。」繞了一圈,又回到農業,也回到家鄉西螺。將商管知識融入務農,程梓豪說溫室就是他的公司,從商機分析到團體戰,農業在他手下經營得有聲有色。最近新婚的他,也因為老婆的加入讓田裡的工作不再孤寂。問他從事農業最開心的事,程梓豪笑說,「當然是賺錢的時候。」太過實際的答案又有何妨,畢竟農業就是創業,而程梓豪,正在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