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面剖析如下:
一,養殖為何要換水
養殖換水可以分為常規與非常規操作兩種狀況。例行性的正常操作的換水作業而言,可以視為是維持一種生態的平衡、環境的調控以及為了養殖物生理上需求的手段。而在非常規的養殖操作中,換水多發生在養殖狀況處理上。
(一) 例行常規的操作
1. 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就巨觀的角度來看一個養殖池,就是一套算是半封閉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中主要養殖的生物,進行著吃進去、長出來、排出去的過程中,當排出的能量沒有被系統內其他系統的淨化能力處理時,將這些排出物以換水的方式排出系統之外,就是增加整個生態系統承載量的措施。當餵食產生的固形廢棄物如糞便、可溶解的廢棄物如氨氮、尿、二氧化碳等或是增生的細菌;而吸收太陽能而成長過於旺盛的藻類如藍綠藻的生物量,也會造成整個系統負擔加重。為維持系統的平衡,將過載的部分利用換水將其排出。簡而言之,換水就是讓整個養殖池增產的重要措施。
以石斑魚為例,可換水的屏東枋寮、佳冬地區養殖密度為每分地一萬尾,而高雄永安換水不易的就只有每分地5千尾左右,然而當永安的石斑魚池若使用LNG冷排水進行充裕換水時,養殖密度就可提升至與屏東養殖密度一樣。
2. 環境因子的調控
養殖池的水域容積小,水中的環境因子很容易受到外在與內在的因素之影響,而產生很劇烈的波動。外在因素例如降雨、高低溫天氣乃至於落塵等,而內在的因素例如水中藻類對水質pH影響,水中飼料分解時產生的氨氮增加等。而補充養殖水的動作,可以視為對水中的環境因子調控的手段,讓魚蝦能維持在最舒適的狀況。以水溫以及鹽度為例,當夏天換掉高溫的水,讓水溫不要持續停留在嗜高溫的鏈球菌增生的溫度,即可降低鏈球菌的感染機會。冬天時候補入高溫地下水拉高水溫,例如在寒流時,提早補充地下水拉高水溫,讓魚能低空掠過致死低溫而存活下來。而藻類太多的時候,藉由夜間排出藻類降低水色濃度,高pH現象就可以緩解。
所以藉由進排水的措施,能適時調整養殖物種所處的環境,使其達到最佳生長條件,讓養殖的產量增加。
3. 生理上的需求
而另一個是從養殖生物的生理條件來看,養殖海水魚蝦與貝類的時候,適當的補充淡水調整在最佳成長鹽度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過多的鹽度會增加對養殖生物的滲透壓,這讓養殖生物必須花更多的能量去排出,進而影響成長速度。例如彰化台西那邊的養殖戶,都會抽淡水將鹽度調降到20ppt之後,就會比沒有淡水可以調整時鹽度達30ppt以上的台南文蛤成長得更快。而絕大多數的海水養殖魚蝦,雖然以純海水養殖的時候,肉質會比較好,價格也會好一點,但是一般養殖戶也不會使用純海水來養殖,因為養殖時間會拉長不具養殖效益。所以純海水養殖的效益是比半淡鹹水來的低。
淡水魚蝦雖然是必須設法保留鹽分與礦物質在體內,但是水中的濃度不能太高,多數的淡水魚蝦很少能耐受超過3ppt以上,因此地下水受到海水滲透時,這種水就不能養殖純淡水物種。而在屏東竹田這帶淡水養殖區生產的白蝦,還需要用水車去林邊載海水添加到養殖池裡面,這樣白蝦才能養的好。
(二) 非常規的操作
非常規換水通常發生在進行藥物治療時,例如治療寄生蟲之後,脫落的寄生蟲以及殘留藥物,這時候就需要將其排出再補入乾淨的新水。而消毒劑如BKC這類四級銨鹽使用之後將殺死的細菌以及藻類排除也是一樣的道理。或是異常天候如南風時,風力對底泥產生的擾動導致水質忽然惡化或是池底有機物的硫化氫等毒性物質釋出或是水中忽然產生缺氧的狀況。這時候需要有足夠的水源來快速的稀釋、排出水中毒性物質或是增加氧氣。
二、台灣低換水的養殖區域
(一)台灣地區養殖用水狀況
而我們在談論能有足夠的水可換的情形下,需滿足以下的假定:
(1)除常規使用之外,當有緊急需求時,其供水量是足夠的。
(2)水質是乾淨且適合生物
(3)用水成本是合理且可負擔的
(4)所需淡水以及海水,都能滿足前述(1)-(3)條件
(5)水源與取得方式是合法的
台灣養殖用水的來源,以海水來說抽取沿海砂層海水、深井海水或是大排漲潮的海水為主,最奢華的大概是有公用抽水站的海水、LNG冷卻海水或是深層海水。淡水來源則是地下井水、溝渠灌溉水、埤塘、野溪或直接是雨水。主要養殖區能有淡水、海水滿足前述條件者,放眼沿海只有屏東以及宜蘭兩個地區,有這個得天獨厚的資源。大多數的養殖區域,都是水質不良或是難以大量換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