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發燒不等於中招,這就不用說了吧。問題是發燒很可怕嗎?體溫幾度算是發燒?衛福部的網站有寫「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因為有些病毒和細菌對於溫度相對敏感,人體發燒、體溫升高反而讓這些病毒和細菌感到不舒服,人體免疫系統也藉此戰勝感染源!
但不管如何,量體溫總是公共場所防疫的第一道防線。大致來說,身體核心溫度高過38℃就算發燒了,這裡的關鍵字是「核心」,想像一下核心是人體的熱源,身體距離核心/熱源越近的部位(比如肛門、耳朵)溫度較高,也是以38℃為基準;身體距離核心/熱源越近的部位(比如額頭、口腔、腋下)溫度較低,就算未達38℃也可能達到發燒標準了。通常額溫、口溫會比肛溫、耳溫低個0.5℃左右,腋溫更低,會比肛溫、耳溫低超過0.8℃,所以發燒標準是:
.肛溫38℃
.耳溫38℃
.額溫37.5℃
.口溫37.5℃
.腋溫37℃~37.2℃
所以阿千一開始提到的那位朋友,量耳溫、溫度37℃,很擔心啊!阿千就請他深呼吸,說:「啊~這世界多麼的美好~空氣多麼的清新~」,先麥緊張啦!而且,就算是體溫升高,也不用過度擔憂,因為溫度上升可能來自運動、泡湯、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喝很多熱水等等,因此,衛福部建議量體溫之前最好先靜坐休息15~30分鐘,測得的溫度比較準確。同時,女生體溫有個生理週期,排卵期之前體溫較低,排卵期開始體溫會逐漸升高,最高和最低溫差將近1℃都是可能的喔!
另外,阿千應台肥要求,提一個和量體溫無關,但是和農友們有關的溫度小知識,就是「體感溫度」。體感溫度是人體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計算方式由美國學者史特德曼(Robert G. Steadman)於1980年代提出,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自己上網Google一下計算公式,簡單來說,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和體感溫度成正比;風速則和體感溫度成反比,所以,同樣的溫度之下,如果越潮濕,人們就會覺得越熱(體感溫度越高),如果風速越大,人們就會覺得越涼快(體感溫度越低)。給經常在室外工作的農民朋友參考了,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平安度過疫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