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將會獲取提當月最新活動與相關訊息。

讓米其林主廚都心動的養殖烏魚子──竹魚水產

2022-11-08
3560
烏魚子是台灣年節餐桌上少不了的風土佳餚,但隨著海洋環境變遷,台灣近海野生烏魚子的捕獲量僅剩二十多年前的5%,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選擇低密度生態養殖、並以低鹽漬曬而成的烏魚子,不僅可以獲得更健康的風味保證,也在追求美味與環境永續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TEXT/劉安倫  PHOTO/蔡勝義、竹魚水產、Shutterstock    VISUAL/Sally Shih
老一輩討海人的記憶裡,每年冬至前後,像是約定好了一樣,烏魚們總會隨著親潮,大批地由北往南迴游,逐浪來到台灣西岸較溫暖的海域,準備著繁衍牠們的下一代。
 
大量攝取了親潮養分的烏魚,肉質肥美,圓鼓著的肚子裡,蘊藏著豐盈的烏魚子(母魚卵),加上其它如魚膘(公魚精囊)、魚肫(胃囊)和烏魚殼(魚體)的收入,是漁民們引頸盼望,等待一年的「年終獎金」。
 
事實上,烏魚對海水溫度及鹽度相當敏感,只有在上述條件適當的海域才會產卵。以台灣沿海為例,烏魚的捕獲魚場,多集中在新竹、台中及雲林嘉義,甚至連宜蘭蘇澳的漁船,都會開往中部漁港作捕撈,以確保烏魚的最佳成熟度。
 
在漁民的經驗裡,烏魚洄游至新竹到嘉義一帶的魚子的成熟度最佳;反觀基隆以北所捕撈魚子普遍不夠成熟,而屏東以南地區的烏魚,大概已排卵生完小魚準備回到北方。

然而,隨著全球暖化因素,野生烏魚的產量大幅消減,烏魚的漁場也逐年北移,市售野生烏魚子的來源,除了由我國漁船冬季進行捕撈外,絕大多數則仰賴進口中國、南美、西非等地冷凍烏魚卵。烏魚卵經冷凍後貨櫃裝箱賣回台灣,品質與風味不見得最佳,但因規格齊全、貨源穩定,進口的野生烏魚卵數量足以左右國內烏魚子市場的行情。

 
藉颯颯竹風風乾熟成 二代同堂養出國宴級烏魚子
位於新竹香山的「竹魚水產」,是台灣唯一位於北部,以一條龍方式進行烏魚養殖、與烏魚子產製的原產地;自父親許順隆於民國七十五年建造魚塭開始,到兒子許志豪於十年前返鄉接下家業,二代人共同打拼至今,已累積三十餘年的烏魚子產製經驗。
 
新竹特有的「九降風」相當適合烏魚子的風乾熟成。
竹魚水產是台灣最北的烏魚子產地。
許志豪解釋道:「烏魚怕熱不怕冷,跟烏魚養殖的主要產區雲林嘉義相比,我們在新竹的優勢在於有著適合烏魚飼養的環境,也是最早開始撈魚收成和製作的產區。」
 
每年11月中上旬,許志豪和家人們會將自家養殖三年的烏魚收成,同時把最完美狀態的黃澄魚卵取出並凍藏。接著趕在農曆年前,利用北台灣冬天和煦的陽光,以及新竹當地特有的乾冷季風──九降風,將烏魚子置於魚塭旁的網室當中風乾熟成。
 
有別於中南部加工廠以烈日曝曬或室內冷乾的烏魚子,帶有獨特風土氣息的九降風烏魚子,曾奪得十大優質烏魚子全國競賽團體組第二名、全國十大金鑽烏魚子等獎項;在許志豪接班創建自家品牌後,也陸續得到了米其林星級餐廳、以及總統府宴會所採用,而漸漸廣為人知。多年的努力與累積,更讓許志豪接連獲得第四屆百大青農及110年度全國模範漁民等殊榮,對於非農漁業型態為主的新竹市來說,這些肯定更是難能可貴。

 
打造益菌舒適養殖環境 有種永續叫「竹魚水產」
要有健康、成熟的烏魚,飼養環境與水質是最主要的關鍵。竹魚水產多年來堅持以低密度的生態養殖方式,混養著烏魚與白蝦,在約2公頃大的魚池年產僅一萬尾的烏魚,為的就是讓烏魚有著舒適的空間生長,孕育出優質的魚卵以成就最高品質的烏魚子。
 
許志豪與父親抽查烏魚的生長狀態。
父子倆數十年如一日地親自照顧魚塭,以1.3%的半鹹水環境飼養,輔以台肥的「養殖漁業用活力3號」和「農友牌鎂鈣肥」作搭配,所養殖烏魚肉質鮮美無土味;並使用台肥「活力漁寶1號」作為養殖階段的主力益生菌。許志豪補充道,「配合益生菌在水池中的活力週期,我們會在魚塭整體菌相環境轉差之前,約每7~14天補充益生菌,自然可以降低弧菌爆發傳染疾病的機會。」
 
竹魚水產使用台肥的「活力漁寶1號」來養殖烏魚及白蝦。
用台肥的「活力漁寶1號」作為養殖階段的主力益生菌。
此外,為了確保烏魚子的成熟度與風味,每片九降風黃金烏魚子,都是堅持養殖三年後才足夠優質的「三年烏」,魚卵取出時重量平均達八至九兩以上。在經歷鹽漬、風乾重壓後達到七成乾的適中狀態。例如,九兩重的烏魚生卵,僅能做出約六兩的烏魚子成品。
 
將加水稀釋後的「活力漁寶1號」投入魚塭中。
至於如何符合現代人對低鹽攝取的要求,又不影響到產品的製程與存放,則取決於添加鹽的份量、醃製的時間。何時該清除多餘的鹽份、乾燥多久才可以壓製成形、以及最後的日曬與風乾時間與成品的乾燥程度,許志豪笑說:「這些都仰賴媽媽和阿姨這些老師傅們的經驗和心法。」
 
金融新貴轉戰魚場 練就一眼辨識水質之功力
從專司風險管理的產險專員,返鄉回歸成為漁家子弟,現年四十一歲的許志豪,一家就住在魚塭旁,不時就能立刻看到窗外魚塭的狀況。
 
儘管魚塭都有安裝動態水質監控等輔助設施,室外養殖難免會被藻類等生物影響數據品質。幸好在爸爸的嚴格訓練下,許志豪早已練就了光看一眼魚塭水色,就能辨別出水質狀況的好眼力。
 
養殖漁業的風險其實並不亞於漁撈業,「當年賀伯颱風直接把海堤衝垮,我們全家緊急撤離,幾年的心血也付之一炬」。而最害怕的,還是夏天裡沒有風的夜晚,水車和發電機的供電系統。如果設備出狀況沒有及時處理,水中溶氧量降低可能就來不及補救了。
 
為了推廣好品質的永續水產品,「我覺得生產者還是要多到第一線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多做食農教育,分享知識」。許志豪除了主動去各地進修上課,也會邀請消費者直接到產地參觀體驗。甚至前進國中小學,向小小學弟妹們傳遞永續海洋資源的觀念。

 
竹魚水產的烏魚子成為許多米其林餐廳指定使用的食材。
許志豪強調,海洋就好比是一間銀行,海洋資源彷彿人類寄存當中的本金,只要合理使用部分利息便足以生生不息。
 
但是隨著氣候變遷、海洋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海洋漁業的資源已逐年枯竭。
 
目前,全球漁業捕撈約佔了總水產產量六成,養殖則佔四成左右。但隨著海洋資源匱乏以及養殖技術的精進,預計到了2028年,養殖漁業將與漁撈業黃金交叉。透過養殖漁業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才有讓海洋獲得喘息、甚至重生的寶貴機會,海洋資源才得已永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