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熟咖啡招牌的手作米蛋糕,有著米製品所擁有的些微彈牙口感。
潺潺水聲間流淌著溪水與田野的問候,高雄美濃溪對平原無微不至的照顧,化為豐收的作物,牽連著土地與農人之間的連結。而隱身其中的「慢熟咖啡」,則是將這樣的連結,化為巷弄間的陣陣烘培香,牽引著遠道而來的尋香人,用氣息與味蕾認識作物、認識小農、認識美濃。
TEXT/翁珮恒 PHOTO/蔡勝義 VISUAL/Sally Shih
自餐桌回溯產地 從做米蛋糕到自己種米
推開「慢熟咖啡」的玻璃大門,在門關上的瞬間,仿若漫遊到原萃的時空,腳下老宅留下的磨石子地、牆面上存放著砌牆的痕跡,而曬乾農作物、木製桌椅與竹編陶藝收藏,則用最純粹的色系裝飾著空間。女主人楊易玲揭起布簾,拂身端出方才烤好的米蛋糕,熱情地邀請訪客品嚐由自家耕種的米所製成的糕點。
「我們店內都盡量使用本地食材,並與小農合作。就在找尋友善耕作小農的過程中,因緣際會認識了對麩質過敏的朋友,這讓我們想到,美濃米的品質非常好,何不試著用米來做糕點呢?」楊易玲手作的米蛋糕以戚風感帶出柔軟與綿滑,巧妙地交織著米製品所擁有的些微彈牙口感,再由蜂蜜引出清甜香氣,她說,為了提升米穀粉的品質,與丈夫温思舜接下祖父輩留下的田,自行種植高雄147、台中秈10號米種,從沒有當過農夫的他們,帶著孩子一起在玩泥巴中摸索學習,從而開啟了田野生活。

小小店長「小語」沖起咖啡來有模有樣,可愛又專業。
在美濃長大的楊易玲與來自花蓮的温思舜,都曾有段在鄉間成長的童年記憶,「小時後吃阿公種的菜都很美味,怎麼長大後到了城市裡吃的菜都沒什麼味道。」楊易玲笑說,因為愛吃的天性,讓他們開始思考種植方式與作物間的關係,發現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確實會影響作物的生成,「我們非常著迷小農作物與友善耕作的概念,了解耕作環節與食材來源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因此在兒子小語出生後,驅使他們從都市搬回美濃老家,試圖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店內也販售自家耕種的米,並以小語的手寫字「慢熟米」設計包裝。
「不塑之客」的減廢日常 從餐具容器到耕作用具
自然友善,不單單只在「慢熟咖啡」的甜點與食材上發生,店內使用的容器到戶外田間耕作的用具,都蘊含著他們節能減碳、減塑環保的理念。早在八年前,當時的店面還在高雄市區時,「慢熟咖啡」就推行使用不鏽鋼吸管、外帶環保杯折扣,「店裡不使用塑膠容器及餐具,也沒有提供外帶紙盒,時常讓沒有準備外帶餐盒的客人敗興而歸,但我們還是堅持這麼做。」温思舜說,雖然造成客人的不便,但會造訪的客人都很認同他們的理念,時間久了也與客人培養了默契,「經常會看到客人帶著各式各樣的容器來買糕點,甚至還有拿著椰子殼來裝甜點的客人呢!」
跟著温思舜從店面來到田野,夏秋交替正逢休耕時節,然一眼望去,卻有一塊田地長滿了比人高的田菁,温思舜指著在風中搖曳的田菁說:「這塊是我們的地,在休耕期種植田菁,不僅可以抑制雜草生長,對土壤還能有良好的固氮效果,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雜草遍佈的廢棄農地呢!」壓低鬱郁的田菁,他邀請訪客一同踏入與兒子打造的「田菁迷宮」,男孩小語帶頭,熟練地穿梭在田菁間,不時提醒訪客留意隱藏在腳邊的作物。

不強行除草、噴藥殺蟲,在楊易玲與温思舜的田中,經常能看到動植物之間共生的生態系,讓作物在最原初的環境中長成。
相較周邊蓋著塑膠布註抑制雜草滋生的田地,楊易玲與温思舜的田則是將稻桿綑綁成束,壓在田中以避免雜草生長過度,然而綑綁稻桿費工又得跟天公伯搶時間,只要一淋到雨,稻桿就會發霉無法使用,但他們依然堅持最自然的農耕方式。「我們認為大自然的生態系有其運行道理,因此不會強行除草、噴藥殺蟲、翻耕種植。」温思舜說,追求大規模生產的耕作方式不僅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往往也會破壞土地的結構與生態系,土地就得花更長的時間修復,調適成適合耕作的土質。

除了稻米之外,田邊還種了多種作物,圖為貴黍。

楊易玲與温思舜會在秋冬時節適量地施有機肥「台肥生技5號」,以增加田中土質的養分。
「除了讓作物自然生長,我們會在秋冬時施一些有機肥『台肥生技5號』。」温思舜說,因台肥生技5號屬於粒狀且容易透過微生物分解釋放,環狀灑在作物根系周邊與深處,能促使根系向下生長,增加土質營養的同時也能夠有效鞏固土壤,他邊說邊撥弄著土壤,輕碰到一旁的芋頭葉,站在一旁的小語趕緊拉住父親。
註:台灣每年產出之農用廢棄塑膠布超過上萬公噸。使用後的塑膠布沾染泥土,清洗不易,移除也是一大工程,導致回收困難。加上布面容易破碎,若殘留在農地裡,難免有污染疑慮,成為農業縣市的一大環境隱憂。
離開都會與孩子一起耕作 從玩泥巴到照顧大自然
「爸爸!那個芋頭還小,不要拔!」誤以為父親要摘採芋頭的小語,緊張地制止。温思舜笑說,小語第一次到田裡時,不到五分鐘就喊著上車,現在則是對田裡隱藏著的所有作物都非常熟悉,玩耍了大半天還不願意回家。說話的同時,小語早已從遠方摘下一株貴黍,搖晃著向訪客介紹:「這是我們專門種來給媽媽綁掃把的貴黍哦!」
對田野相當熟悉的小語,可說是小小導覽員,帶著訪客穿梭在自家田,時不時地停下來介紹身邊、腳旁的作物。
認識許多作物的小語是「慢熟咖啡」經營理念最佳的代言人,他經常在店內「坐檯」跟來訪的客人介紹店內使用的食材與來源,楊易玲說,小語非常喜歡跟客人介紹各種作物,只要被客人稱讚,他就會越說越起勁,「有一次他甚至教客人用稻桿編草刀,像是開工作坊一樣,只是來喝咖啡的客人跟卻著他蹲在店門口編了快一個小時!」看著孩子能夠對自己生長的環境、食用的食物來源侃侃而談,夫妻倆言語中流露欣慰,友善耕作的理念真切地在孩子身上發芽。

楊易玲與温思舜讓孩子盡情地在手作與觸摸中成長,與自然一同教導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

店內一隅。
「是孩子讓我們變得勇敢,願意離開既有的生活,觸摸土地。」為了替下一代營造更為友善的環境,夫妻倆日常持續不斷地學習自然工法,像是温思舜學習培育光合菌及自然建築工法,楊易玲則是正在學習傳統發酵食物,例如酸種麵包、康普茶、天貝等,夫妻倆在學習與實踐中,與孩子一同親近土地,讓生活能夠更貼近自然。
慢熟,是作物播種後,經過漫長等待所收成的歷程,也是楊易玲與温思舜的生活之道,在練習與自然相處的過程,慢熟成足以照顧自然的人。